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100字。

  2023 级高一下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12页;答题卡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 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 (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大自然的乐音,古人说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此处的虫声指蟋蟀的鸣声。蟋蟀又称作蛐蛐、促织、秋虫,古书中也称“蛋”,在秋日里最为常见。甲骨文“秋”字上面的字形就是一只蟋蟀,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老杜诗《促织》写道: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的鸣唱似乎总是与秋风萧瑟联系在一起,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  “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古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就如梅兰竹菊的题材, 已是一种近乎程式化的修辞。
  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对于蟋蟀歌声的欣赏,中西之间是相通的。蟋蟀是人类居所里常见的伴侣物种,秋天,蟋蟀由野外迁至室内,  《诗经》中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唐风•蟋蟀》),以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幽风•七月》),可见这种小虫不惧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家里的常客。对此,西方诗人有同样的认知,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将蝈蝈与蟋蟀的叫声并举,盛赞了两种鸣虫的歌声。前者的声音发生在炎炎夏日,在草丛中阵阵传来,称颂了“夏日盛宴的喜悦”,后者的声音则发生在寒日的炉火旁,与家中的温暖联系在一起:
  大地之诗不曾间断,
  孤寂的冬夜,寒霜冻结,
  四周静无声息,炉边响起了
  蟋蟀的歌声,室中的温暖
  让人醺醺欲睡……
  2023 级高一下期末适应性考试 试卷第1页,共10页 
  蝈蝈与蟋蟀标识了自然的节奏,将一年四季的轮回付诸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为此,诗人将它们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寓意了自然的生生不息。而在中国文化里,蟋蟀丰富的意旨也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造物以及天人关系的思考,充满了人情与趣味。王世襄先生写道:  “好蛐蛐一盆一盆地品题、欣赏,观察其动作,体会其秉性,大可怡情,堪称雅事。”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非得浸淫在这一文化中良久,耳濡目染才能略知一二,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
  相对于中国诗歌中的秋思,蟋蟀的叫声在西方更多地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法布尔
  1. (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济慈将蟋蟀与蝈蝈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因为它们通过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来体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
  B.蟋蟀的叫声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蟋蟀之声悠扬婉转,惹人喜爱,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
  C.蟋蟀与家园密不可分,在文学作品中也能代表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
  D.作者认为,尽管蟋蟀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但是人们恰可以从一个小的角度来拓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 (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提到明月会想到思乡,提到柳树会想到送别,提到蟋蟀的声音会想到萧瑟的秋风。
  B.  “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 “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可见中国文化里蟋蟀表达的人情与趣味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
  C.从“蟋蟀的吟唱具有怀旧色彩”可以看出这是人们对田园式生活的怀念,是艾略特将其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的基础。
  D.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将情感寄托在蟋蟀这一物种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了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说的“恋生性”。
  3. (3分)下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的一项是 (     )
  A.机杼蛋声里,犁锄鹭影边。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2023级高一下期末适应性考试 试卷第3页,共10页 
  B.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D.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
  4.(4分)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 (6分)袁行霈先生认为:  “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结合材料,概括出文中“蟋蟀”的审美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