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6950字。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4年6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三个生命系统及其和谐关系。第一是人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的“生”在现代化视野下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是辩证统一的。美好环境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要指出的是,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应促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符合党的初心和使命,符合全体人民的预期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毫无疑问是要消耗自然资源的,而自然资源本身又是有限度的。这要求我们更多地采取绿色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来提高经济总量,推进高质量发展。
  自然资源的有限不仅表现为化石资源的存储量有限,而且它的生态余量供给也是有限的。自然本身即是一个生命系统,它的“生”是它的整体、美丽、和谐与生态增量。自然在维持其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提供的生态余量亦即生态承载力,是人类的生活生产的生态空间;人类只能在这个空间内生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的生、自然的生都要得到实现,并且不能相互妨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才能叫做“和谐”。“和谐共生”是生命的顺利实现,是万物各尽其性,也即《易传》上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和谐共生”表明,人的生命系统和自然的生命系统是一个新的生命共同体,而不是各自孤立、互不联系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人和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依据,是能量在不同物种间的流动与传递。
  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自然的生态余量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前提,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具体分析来看:保护环境之所以是保护生产力,是因为自然的生命只有在得到尊重、保护的情况下,才可能供给生态增量,人类生活生产才能获得环境基础;绿水青山之所以是金山银山,是因为归根结底绿水青山才是生态供给源。没有绿水青山,不仅没有金山银山,连人类基本“生”、生存都会成为问题,遑论和谐共生!只有把“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放到这样的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地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性、全局性,才能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也才能真正理解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的深刻含义所在。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列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美丽中国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摘编自乔清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既是由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是就基本国情而言,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有 14亿人口,要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含三个生命系统及其和谐关系;人的生命系统、自然本身的生命系统及二者构成的新生命共同体。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重视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工作,但也要注意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C.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是由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内形成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和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因为这种模式导致的污染环境无法承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不过二者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
  B.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生态承载力,人只能在自然的生态空间中生存。
  C.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解决我国人口与环境矛盾的有效方式。
  D.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21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的重点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魏征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
  4.《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4分)
  ▲                                          
  5.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