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900字。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表达即使穷山距海,也不足以阻隔人们的共同志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先人凭着开拓精神和坚韧意志,在历史洪流中“直挂云帆济沧海”,跨越千百年、万重浪,架起连接中华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等诸多文明的桥梁。
海面帆影往来穿梭,描摹了“群仙出没空明中”的开阔气象。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多重朝贡而轻市舶,而到了宋代,则重视市舶,多方鼓励招徕蕃商蕃客来华贸易。日益繁忙的航线上,丝帛、瓷器、茶叶、铜铁等从中国流向世界,香料、药材、珠翠等奇珍异宝汇入中华,带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也催生出繁华的城市生活。
海上商贸蓬勃兴起,成就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空前盛况。“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陆地的尽头是大海的起点,伴随着“悠悠信风帆”,徐闻、合浦、明州等地的港口纷纷繁荣发展起来。世界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通商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盛景,书写了多元社群、商贸法制、运输网络和城市形态的新画卷。
航海传统始终活跃,续写着“有海水处有华人”的生生不息。15世纪初,当郑和带着气势恢宏的舰队七下西洋,欧洲方步入地理大发现的前夕,受到“华夷之辨”和“务本抑末”的观念禁锢,国门逐渐关闭,再次“开眼看世界”时,海面上已是列强的坚船利炮。然而,“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并未削弱固有的海洋文明基因,迫于人稠地瘠,浙、闽、粤等沿海一带始终靠海为生。
(摘编自2023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实力开创大航海?答案是当然有。郑和首次下西洋,240艘船,20000名将士;哥伦布首航是3条小船,人数90;达•伽马这次,4艘船,人数170。先不说船的大小,单是数量就完全不在一个等级,而且郑和还早了近百年,所以说论实力中国人的航海能力远在欧洲人之上,就连阿拉伯人也比欧洲人强。但关键的是,我们说大航海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是因为欧洲人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洲地理大发现晚于郑和下西洋近百年,中国人的航海能力远在欧洲人之上。 B.欧洲人的航海探险与郑和七下西洋,二者目的完全不同,其航线差异也很大。 C.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前无古人,郑和团队是大航海的开创者,引领了一个时代。 D.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造船史。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沿海古港口繁荣发展起来,它们见证着中国对世界海洋贸易作出的贡献。 B.郑和下西洋时进行了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拿走进贡,给点赏赐,一本万利。 C.郑和宝船上的船舵既能调整舵叶入水深度,又能保持舵效,如此操作更轻便。 D.郑和团队驾船御风,牵星过洋,逐渐将中华文明播向远方,也带回世界气息。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朝政府关闭国门,实行“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 B.经过科学计算,控制船体的长宽比,能有效降低船在印度洋航行中的触礁风险。 C.明代造船属具配置很完备,船的两舷和艉部设长橹,是为了适应狭窄海域航行。 D.过洋牵星术来自阿拉伯地区,类似阿拉丁神灯有魔性一般,能防范恶劣天气。 4.根据材料三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下列记述最有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的一项是(3分)A.望南挑西一字行驶,好风一日,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
B.从苏门答剌开船,用干戍针,十二更,船平龙涎屿。官屿溜用庚酉针,一百五十更。
C.自三角去双门用癸字二更,自双门去断节用乙卯二更,自断节去牛车英用乙字二更。
D.单辛七十更,看北斗七指三角,灯笼星七指三角,取祖法儿码头,水六托,泊船是也。
5.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过:“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郑和的“宝船”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多螃蟹,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还像燃烧的灰烬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了混着腐臭海产的烂泥场。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