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70字。
2023~2024学年度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考试模块:必修下册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戏曲在发展进程中,一直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的变化,推陈出新;始终注重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家国情怀等重要文化基因,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特征。
戏曲在文化长河中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征之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戏曲演出活动的时间延续。传统戏曲是各地方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戏剧更是和民俗密切相关,其展演和观看过程实质是一种生活样式的延续。起源于商周时期驱疫赶鬼仪式的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至今仍活跃在部分地区;持续演出五百余年的广昌孟戏,融合三元将军信仰、祖宗崇拜和祈年纳福的民俗,在赣东地区每年新春仍会展演。此外,一些传承数百年的经典剧目像《赤壁鏖兵》《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也显示出戏曲艺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二是“戏比天大”艺术品格的延续。戏曲演员从入行开始就要接受“戏比天大”的理念。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梅兰芳“蓄须明志、退出梨园”、程砚秋“荷锄务农,归隐田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义演捐款15.2亿余元(旧币)……这些艺术家心怀家国,俱是典范。崇德还需尚艺,戏曲舞台演出力求完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四功五法”的程式规范和戏曲美学风格的坚持,师带徒各种绝活口传心授,保证了戏曲艺术传承的稳定性。三是戏曲教育功能的延续。在民间艺术阶段,戏曲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娱乐、教化,在愉悦人心的同时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在成熟发展过程中,戏曲的讽谏教化功能被强化,融入作者的善恶、美丑、是非等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成了戏曲教育功能最突出的部分。如梨园戏《苏秦》、秦腔《姚启圣》的主角心怀家国大义,传承民族精神;道情戏《大河古镇》对商人陈三锡救灾济民、扶持同道的赞颂,即是在传扬中华传统美德。
革故鼎新的创新性。诚如王骥德《曲律》所言,“腔调三十年一变”,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就是戏曲革故鼎新的历史。当下戏曲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创造性转化,即对戏曲艺术传统的创作模式、思维模式等进行新探索,根据时代观念和生活实践进行呈现方式的重构。在继承戏曲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化用传统程式重新编排。如晋剧新编历史剧《傅山进京》,在扎实继承晋剧传统表演技法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和超越,摒弃传统表演中的单纯“炫技”,把程式技巧融入人物塑造,用传统程式把傅山的硬、傲、狂、倔展现得淋漓尽致。创新性发展,即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内核,结合当代审美追求与社会实践,在呈现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注重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戏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的变化一直相适应。
B.创造性转化是重构戏曲呈现方式,是在继承戏曲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化用传统程式重新编排。
C.戏剧完全摒弃传统“炫技”,体现了戏剧的创新性,如戏曲《傅山进京》《范进中举》就是戏剧革故鼎新的例子。
D.戏曲展示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戏曲实践积累的概念和法则,以及戏曲实践的理论总结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与民俗密切相关,是各地方人民生活样式的延续,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B.傩戏、孟戏融历史、原始戏剧等于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至今仍活跃于部分地区。
C.戏曲的创新性发展要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内核,在当代审美追求与实践中推陈出新。
D.我国348个剧种的唱腔独具特色,但要服饰统一,遵循着“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点明戏曲在发展进程中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四大特征,后文分层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用例证法从三方面论述戏曲中体现的中华文明特性中的“连续性”特征,列举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
C.文章中使用“一”“二”“三”等词语,并使用首括句,使文章结构井然,易于读者理解,并使文章论证逻辑严谨。
D.文章最后一段先论述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精神,进而论述戏曲的包容性。
4.下列选项,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戏曲教育功能”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黄梅戏《六尺巷》中,张、吴两家由争地引发纠纷,最终两家握手言欢,让一段谦和礼让的佳话四海传扬,体现宽容礼让、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
B.黄梅戏发源于安徽黄梅,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C.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赴新加坡演出,剧目有《劈山救母》《狸猫换太子》《陆文龙》等,为期十多天的演出受到了新加坡观众的热情欢迎。
D.2024年2月,全本昆曲《牡丹亭》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线上50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在线观看人次达1300多万。
5.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戏比天大”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她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