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10字。
《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丰富的内涵;
2,理清诗歌抒情脉络,体会青春的困惑与希望,理想的坚毅与执着的情感美;
3,领悟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学习任务】
在单元学习大任务下,我们对本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读,我们将完成“读品赏写”4个小人物,品鉴诗中的青春象征与青春对话,体悟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交流分享】
小组交流,梳理诗歌的基本内容,分享课前的学习收获。在学习生活当中,我们要把握这一课的基本内涵——“何为意象”。
余光中在《论意象》中有这样的描述: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意象”的特征。“意”,心意,它包括了我们生活当中所说的情感或者是哲理。像是物象,它包括动物,植物或者是器物。当同一个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时,就会变成不同的意象。比如,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看到的“花”与“鸟”。当我们用悲伤的情绪去包裹它的时候,它会变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我们用快乐的情感去浇筑它时,它会变成“儿童奔走近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以一个意象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心情。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一个意象——蜡烛。同学们都来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有关于蜡烛的诗句当中,有哪些是明显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的?
是的,比如李商隐在《无题》当中,他就把“蜡烛”写成是为爱所苦,相思成灾的这样一个意象特征。同样是蜡烛,在诗人闻一多的笔下,它会不会变成新的意象?如果是这个意象,它象征什么?又寄托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闻一多笔下著名的诗篇《红烛》。
【学习活动一】听读感悟
首先我们来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听读感悟。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和大家分享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欣赏《红烛》的朗诵视频。在这个任务当中,同学们也可以自我朗诵,沉吟其中,含英咀华,来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出的家国情怀。
好,经过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之后,我们再看一看第二个任务。在我们的文艺评论当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意象结构”,它是指诗人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不同部分来表情达意。那我们也请大家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