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700字。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应该起步于对数的认识和记数方法的形成。在古代中国,数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年代,古人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其对应的时期应该在文明产生之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考古依据,以此确定其具体年代。在目前已知的古代遗存当中,半坡遗址一些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很可能与数字有关,但那也只是今天人们的一种猜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具体记录,包括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是三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记数法——十进位值制。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方法相应的是,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算筹作工具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算筹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的小圆竹棍。古人在用算筹表示1-9九个数字时,有纵横两种摆法,为减少算筹使用,其中5-9这四个数字则以上方摆一个纵横相反的算筹代替五个算筹。0这个数字则以空位表示。再用它们依据纵横相间的方式组合表示一个数:在个位、百位、万位、百万位等摆纵式,在十位、千位、十万位、千万位等摆横式。在明确了算筹的摆放方法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算筹进行加减乘除、开平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了。
  后来在筹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珠算。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筹算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痕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筹划”“统筹”等词语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上筹算的影子。珠算较筹算更为快捷方便,因而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快捷的计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国外曾有人把算盘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以算筹作工具的数字计算方法,这些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要等到汉朝,是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为标志的。《九章算术》的确切作者已很难考,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它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之后,进入三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虽然重要,但《九章算术》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成书的。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它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中间的解答过程却被忽略了。刘徽的注正是针对《九章算术》的这一不足,对寓于全书的各种算法中的数学理论作详尽阐释。他的阐释精辟严谨,影响深远。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在世界数学史上,《几何原本》是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则是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的代表,如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 虽然明代时期普及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后世日常词语中仍可看到筹算的旧痕。
  C.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算筹,汉朝刘徽作注《九章算术》,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 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 《几何原本》属于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而《九章算术》属于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 《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大发展。
  3. 下列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4. 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说明。
  5. 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错误。由原文“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可知,刘徽生活在三国时期,真正立了起来的是《九章算术》,并非数学史。
  故选D。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 虽然明代时期普及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后世日常词语中仍可看到筹算的旧痕。
  C.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算筹,汉朝刘徽作注《九章算术》,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 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 《几何原本》属于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而《九章算术》属于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 《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大发展。
  3. 下列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4. 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说明。
  5. 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B   
  3. B    4. 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
  ②内容多: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
  ③题材广: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 ①大胆质疑: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
  ②小心求证: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错误。由原文“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可知,刘徽生活在三国时期,真正立了起来的是《九章算术》,并非数学史。
  故选D。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