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190字。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盛唐诗人常常根据羌笛作为塞外之物的文化属性,将其用于边塞诗中,借以反映征人之悲。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云:“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用羌笛吹奏“伤离别”的《关山月》,表达其久戍边地不得归的无奈与悲痛。《关山月》不仅成为诗人情感的爆发点,而且还有力地渲染了诗人的哀伤,使诗歌的情思变得更为明晰、深沉。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评论此诗“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盛唐的羌笛描写多渲染了征人的思归之苦、久战无功的遗恨等哀情,与诗人的心声水乳交融,这是之前的同类诗歌难以企及的。
  ②盛唐诗人常借羌笛吐露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愁,比起前代,此类诗歌的艺术水平也大大提升。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再大也不可能“满洛城”,这里显然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羌笛之声,为诗歌抒情作了铺垫。其后,诗人巧用“折柳”,说明其所闻的笛曲为《折杨柳》,同时建立了本诗的情感基础。最后,再用一个反问句将故园之思自然地从折柳送别之情引出。如此,诗歌的情感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深沉。浓郁的乡愁与嘹亮的笛声交相辉映,致使全诗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唐宋诗醇》卷八评《春夜洛城闻笛》云:“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至于《折柳》笛曲,点用入化。”以羌笛表达乡愁的诗歌,盛唐约有9首,而盛唐之前仅约有4首,尽管早在先唐就有诗人以羌笛抒写故园之思,但其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与盛唐类似诗歌相媲美。
  ③盛唐时,仕途坎坷的诗人时常被哀怨悲切的羌笛旋律触动,屡将其心中郁结的苦闷与怨愤寄托于羌笛。如王昌龄《江上闻笛》:“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此诗是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739)秋,贬谪岭南途中作”。诗人闻横笛而心起见弃之怨,即以羌笛表露他被贬岭南的怨愤。横笛声之怨,亦是诗人心中不可言说的怨,故此诗的羌笛浸透着诗人的情思,直指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热衷于以羌笛诉说怀才不遇、忠而见弃、济世无门等“行路难”的怨愤与悲痛。
  ④羌笛文化意蕴独特、表现力强,流传广。盛唐诗人频频为之欢笑为之哭泣,屡屡将其写入诗歌,使其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又形成了典型的描写特征,这对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⑤羌笛自汉朝时已传入中原,到盛唐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可供诗人吟咏的东西非常多。比如羌笛的缘起及其独特的音色、广泛的用途、动人的故事、悦耳的曲目等均能成为诗人的创作素材。盛唐诗歌中约有76首诗写及羌笛,且作者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如王维《凉州赛神》对羌笛之用及相关的民俗叙写,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从吹奏者及笛声描翠,杜甫《遗闷》侧重于抒写听笛者的感受,这些诗歌的羌笛描写,角度独特丰富,既经济又有效地拓宽了盛唐诗歌的题材内容。
  ⑥在盛唐之前,萧衍、李峤等都创作过咏笛诗,但他们多将羌笛视为单纯的客观事物而采用咏物赋的多方铺陈的手法来创作,基本上都是较为纯粹的咏物诗,缺乏情感内涵。到了盛唐,诗人省去了繁琐的铺陈,将浓烈的情感注入羌笛描写,促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高度,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羌笛因其作为塞外之物的属性,常被盛唐诗人用于边塞诗中表达征人之悲,与诗人情感浑然一体。
  B. 王昌龄的《江上闻笛》,以羌笛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怨愤,羌笛浸透着诗人的情思,直指诗歌的情感。
  C. 盛唐时,羌笛的内涵更丰富,这拓宽了盛唐诗歌的题材内容,故而为诗人提供了不同的创作素材。
  D. 频繁用大雁、月亮等表达故园之思,不免老套,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趣味而言,稍显不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征人之苦可想”,有可能是因为王之涣的诗借助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子委婉含蓄地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悲。
  B. 《春夜洛城闻笛》的情感丰富深沉,这与诗人高超的抒情技巧有关,用反问句抒发故园之思是其中最重要的技巧。
  C. 因为低沉的音色,羌笛引发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触动诗人仕途坎坷的苦闷怨愤,由此可知,羌笛不能表达快乐。
  D. 盛唐诗人用“羌笛+曲目”的方式,不仅能增强诗歌情感的真实性,还可以丰富诗歌的表达技巧,增添诗歌的韵致。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妙声发玉指,龙音响凤凰。
  B. 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C. 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江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夜吹笛。
  D. 汉境天西穷,胡山海边绿。想闻羌笛处,泪尽关山曲。
  4. 请简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 本文先后介绍了盛唐诗歌中“羌笛”意象的情感内涵和描写特征。结合材料,探究“羌笛”在下面这首诗中所呈现的描写特征。
  清溪半夜闻笛
  唐•李白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不免老套,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趣味而言,稍显不足”错误。原文说的是古人频繁地用大雁、月亮意象来抒发情感,不免使这些意象出现老化的现象,并非说创作老套,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到中年①(节选)
  谌容
  这是一次含泪的晚宴。
  孩子睡着了。刘学尧举起酒杯,望着杯中的酒,感慨万千。
  “不能不走吗?”陆文婷轻轻地说。
  “是啊,为什么非走不可呢?我已经过了大半辈子,还能活几年?为什么要把骨灰扔进异国他乡的土壤?”刘学尧说。
  一桌人都默默不语。可是,他忽然缄口不言,半晌才吐出一句话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