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30字。
13.3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2、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3、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4、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
学习提示
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晨安》)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朗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出的那个宏大的自我。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惠特曼则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
一、导入新课
1855年7月,作为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你曾经歌颂过什么?你会歌颂什么?是太阳,是大海,还是高山?那么,你可曾想过歌颂自己?咏叹那不一样的生命之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
二、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他的诗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乐园”的出现。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之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