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3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3级期末联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体系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以“天人合一”为例,传统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合理的布局、景观选择和材料运用,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居住空间。庭院作为建筑的核心,能让居住者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的美妙。而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则影响着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和使用。木材代表生命力和温暖,常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一代又一代的匠师们严格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这使得中国建筑自成独特的体系。
B.材料二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影响着传统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不同特性的建材用于不同的建筑构建。
C.材料三中,西方以神为中心,认为神是永恒超验的,因此在建造教堂时,选用坚固耐久的石材作为建材。
D.三则材料都涉及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层理解,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借语言文字中的术语“文法”来说明中国建筑的法式,以“文章”类比建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
B.材料一通过列举梁架斗拱、屋顶构建等建筑元素和技法,论述中国建筑的“文法”,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C.材料三采用对比论证,将中西方建筑在尺度、文化观念、建材等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越性。
D.材料三中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论证了“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作是永恒的东西”这一观点,令人信服。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B.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杜牧《阿房宫赋》)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当代社会我们应如何推进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行行重行行
汤成难
如果我和母亲每天不把父亲从地里拔上来,父亲就要栽进地里了。他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那把与他形影不离的铁锹像是从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只有在地里时,父亲才是踏实和舒展的,他的四肢变得更长,更灵活,笃定有力地伸展挥动着。可一离开那块地,父亲就变得畏畏缩缩,连走路都不会划动手臂,僵硬地夹紧胳肢窝,好像一颗连接四肢的螺丝被谁拧紧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