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140字。
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梳理《红楼梦》之前的知名小说中的女性现象,对考察《红楼梦》的女性观念,或许大有裨益。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是作家随意驱使的工具。首先是男人进行政治较量的工具,如貂蝉一个十几岁的歌伎,没有从事间谍工作的经验,却把三个政治人物玩于股掌之上。这一形象与寻常本真的“人”相去甚远。其次还是作家张扬正统思想和节烈观念的工具。糜夫人为保全阿斗,投井而死;刘谌之妻誓不降魏,立志殉国……作家弘扬节烈女子的初衷一以贯之。
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可称为镜花水月型的女性。她们是不得志的文人才子的自我慰藉与精神补偿。《好逑传》等小说中的女性尤具典范性。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道德风貌尽善尽美,是超级美女、超级才女、超级贞女的集大成。
而读红楼女子,方有一种发生了“革命”的感受。《红楼梦》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一个真实而饱满的女性世界。这是《红楼梦》女性观中最有价值的亮点。
红楼女子,各美其美,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都在绽放异彩。然而,这种美不追求“集大成”,绝不集于一人一身;而且美是有分寸的,不追求绝伦超群。红楼女子又是各有其陋的。脂批①云:“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地透露了出来。总而言之,红楼女子瑕瑜互见,是一个寻常本真的人的世界。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女性世界还原考察》)
材料二:
以往某些古典主义作品在不同人物的性格对照中,往往发生过度倾斜现象。过度倾斜把性格推向极端化和片面化,以至人工夸大自己设计的理想人物,人工丑化自己设计的反面人物,使人物的性格对照变成神明与魔鬼的对照。茅盾认为,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物方面由于作者的理智认为‘应当如此’而赋予人物以各种不同的理想的性格”,“古典主义者又是唯理性的信徒,所以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物就不能不是克制着感情的性格坚强的人”,但却不是“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遇见的人”。按照“应当如此”主观地进行性格对照,使一方理想化,一方漫画化,双方的性格似乎极端鲜明,但这种鲜明只是主题观念的化身。人物形象的外部世界似乎鲜明之极,而内心世界却极其苍白。
高级的性格对照方式,应是复杂性格之间的对照,是保持对照双方性格丰富性的对照。双方性格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丰富的性格实体,彼此互相陪衬、互相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带有工具性的女性形象,还是才子佳人小说塑造呈现的完美女性,均难以称作“寻常而本真的人”。
B.相较于《红楼梦》之前的知名小说,红楼一书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女子的美丽,这是它在塑造女性形象上超越前人的主要原因。
C.为避免性格对照沦为“神明与魔鬼”的对照,作家应保证陪衬的双方地位均等,任何一方都不是对方性格的工具或奴仆。
D.为了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红楼梦》的作者会考虑人物的为人行事和身世经历,拟写符合人物个性的诗词曲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考察《红楼梦》的女性形象,研究者以其他典型作品作为比较的参照系。这启示:比较阅读,有时对研习作品颇有助益。
B.鲁迅刻画祥林嫂,既揭露其愚昧守旧的一面,也表现其淳朴勤劳的优点,瑕瑜俱见。其塑造人物的理念与材料一观点较为契合。
C.在设计人物的性格对照时,过度夸大或丑化某一方,易使塑造出的形象成为与“真实的人”有别的“神明”或“魔鬼”。
D.《红楼梦》诗谶式的表现方法,既具体昭示出小说人物未来的命运走向,也使作品结构完整严密,彰显曹公写作技法的巧妙。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贾环胸无点墨,他所作的谜语诗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B.《红楼梦曲•分骨肉》中的“奴去也,莫牵连”一句,摹拟探春离别亲人之辞。脂批称此句“探卿声口如闻”。
C.首回绝句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D.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中的“两地生孤木”,指“桂”字。全句预示香菱被夏金桂迫害而死。
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对原文词语的解读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选项 词语 词义 文本内涵
A 驱使 差遣、役使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是作家笔下的工具人
B 镜花水月 十分美丽,但虚幻 喻指才子佳人小说中美好而脆弱易逝的女性形象
C 奴仆 服侍主人的人 性格对照的某一方纯粹是为了陪衬对方而存在
D 按头制帽 按照头颅形态制作帽子 替人物拟写的诗词曲赋需契合不同个体的独特个性
5.小明同学在阅读完《红楼梦》后,准备创作一篇小说。请依据材料,为其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合理策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