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930字。
云南省昆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热衷于看向遥远的太空,是最早进行天文观测的民族之一。为了增强观测的精准度,古人发明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天文仪器——浑仪。最初的浑仪非常简单,只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圆环,一个圆环和地球赤道面平行,另一个圆环和这个圆环面相垂直。通过浑仪观测,可以更精准地确定恒星在赤道坐标上的位置。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浑仪发展成三层结构。它的最外层是固定的地平环、子午环和赤道环组成的六合仪。中间是表示日、月、星的三辰仪,分别是黄道环、白道环和赤道环,它们可以在六合仪中围绕着一根垂直于赤道环的极轴旋转。在三辰仪的内部是四游仪,由赤经环和窥管所组成。其中,窥管能避免天空背景光的干扰,提高观测的精准度,是世界观测天文学上的一个重大发明。
随着历史的发展,浑仪变得越来越复杂,仪器用起来很不方便。到了公元12世纪,郭守敬对浑仪进行了重大改良,去除了浑仪中一环套一环的繁复状态,发明了简仪。
简仪共包括两个部分: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赤道装置(如下图所示)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大圆环构成,与地球南北极连线相平行的圆环是赤纬双环,与赤纬双环垂直的是赤道环和百刻环。赤纬双环的南端连接着赤道环。赤道环是一个随着赤纬双环一起旋转的圆环,其外部是百刻环。此外,赤纬双环的中间还有一个经过改造的窥管,叫窥衡。窥衡两端为方孔,能够避免窥管内壁的反光。在地平装置中,有一个与地面平行的地平环和垂直于地平环的立运双环。在立运双环之中同样是可以旋转的窥衡。这种地平式支撑形式已经成为现代光学天文望远镜和许多光学测量仪器的标准结构形式。可以说,简仪将望远镜发明前的天文观测仪器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摘编自程景全《从浑仪到海尔望远镜:经典天文望远镜》)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新的挑战出现了:建造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使这台望远镜在不到10年内就得以建成,2008年10月位于兴隆观测站的LAMOST望远镜终于完工,并于2009年6月正式启用。
它由两座巨大的圆柱形塔楼组成,塔楼通过一个倾斜的通道连接,其中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简仪赤道装置” 图解标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1百刻环,2赤道环,3赤纬双环,4窥衡
B. 1赤道环,2百刻环,3窥衡,4赤纬双环
C. 5赤道环,6百刻环,3窥衡,4赤纬双环
D. 5百刻环,6赤道环,3赤纬双环,4窥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浑仪和简仪在结构上都包含互相垂直的圆环,后者摒弃了一环套一环的结构,使用更为简便。
B. 浑仪最初由两个圆环构成,后来演化成了三层,从外到内依次是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
C. LAMOST望远镜的镜片由多块子镜构成,子镜的长度和厚度设计合理,因此成像质量高。
D. 墨子巡天望远镜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这有助于实现3度视场内均匀高像质和极低像场畸变成像。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准度是衡量天文观测仪器功能的重要标准,发明简仪主要是为了提高精准度。
B. 敦煌星图证明了中国先辈天文学家观测成就显著,体现出敦煌手稿 珍贵价值。
C. 材料三提到发现两颗近地小行星,主要是为了展示我国最新的天文学观测成果。
D. 孔旭的话表明,墨子巡天望远镜本领很强,能够提升其他天文设备的观测效能。
4. 从古至今,中国的天文观测仪器不断有新的突破,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5. 三则材料均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请根据材料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秘诀
徐皓峰
1953年,香港大南街,有家开了一年的武馆,师傅来自沈阳。
香港青年高今粥前来踢馆,入街后,感到身体不适,难道是饿了?拐进武馆对面的炸酱面馆。时当下午三点,六张桌,没有客人。
高今粥在面馆里耗到五点半。1931年国考长兵组冠军、1947年国考秘书长——想到赵师傅的资历,高今粥又有些饿。
待到正式约战,高今粥准备好的脏话,没用上。赵师傅应答:“递挑战帖,咱俩找见证人,约在十天后打。没准备帖子,想现在打,也可以。”
高今粥胃里一阵燥,有要输的预感。他嘴硬:“现在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