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870字。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特色,严羽《沧浪诗话》说:“盛唐之诗,唯在兴趣。”严羽认为作诗的第一义,一是汉魏,一是盛唐。汉魏诗和盛唐诗都有感发的力量,但是形成这种力量的原因却不同。严羽是非常有眼光的,他看到了这一点区别。他说,盛唐诸公诗在“妙悟”,汉魏诗则“不假悟”也。他看出了汉魏诗与唐诗的区别。但他以禅喻诗,没说清楚。实际上的区别就在于,汉魏一般都是五言古诗,以直接叙述为主,虽然不是全然不用比兴,但用赋的手法的却更多。曹子建的《赠白马王彪》“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感发力量都是直接表达,注重句法章法结构,虽然平顺,但有力量。而盛唐的特色,是“兴趣”、“气象”。后人称之为“兴象”。翁方纲的《石洲诗话》就曾说“盛唐诸公之妙,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又说:“唐人之诗,但取兴象超妙。”兴,是一种感发;象,是形象。唐人的好处就在感发和形象结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中国的旧诗从比较原始的《诗经》一直到汉魏,都是以抒情叙事为主,虽然也用“比”“兴”,但并不以写景为主。自晋宋以来,“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先有郭璞的游仙诗,因此不免写到山中景物。发展到了大谢,成为写景大家。可是大谢的特点是情和景分开:一首诗,前面写景,后面加上哲理;写景,也常是刻画景物的形貌,如“苹萍泛沉深,菰蒲冒青浅”、“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都是景物外表的形状颜色。
到了盛唐诗人则做到了情景融合。虽然不是每个盛唐诗人都如此,但总的时代特色是这样的。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情和景结合在一起;盛唐诸人的七言绝句,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都是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并且气象恢宏,景物的气象高远。这是历史、社会、政治整个社会环境决定的。唐朝时国家的政治、外交十分强盛,使一般人的感情意念开阔博大。所以盛唐诗的特色,重在“兴象”,情景交融,博大高远。而到了南宋,史达祖喜用“偷”字,如“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绮罗香》),“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东风第一枝》),他写的都是纤小细微的景物。这是因为南宋末,偏安江南,已面临国家危亡,词人只能以纤细工巧取胜,没有盛唐或北宋盛时那种博大的气象了。
北宋初,柳永词之所以“不减唐人高处”,正在于他写景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而且开阔博大。我们知道,词自五代至欧阳修,所写的景都是闺阁园亭,所写的情都是离别相思。其中好的作品能给人一种更高更深的感发联想和体悟。如温庭筠的“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写的是女子闺阁相思,但我们可以产生更高的联想。所以张惠言说,温词有《离骚》初服之意。又如大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写的是伤春怀远、闺阁园亭,但带给我们一种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这些词的外表形式虽小,但可以从小见大,引起更高联想。至于小晏词,他写相思之情就是相思,引不起更高的联想,不过写得很精美。柳永的词,如《定风波》“芳心是事可可”、“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写得很真切真实,也引不起联想,而又很通俗。他如果只写这一类词,他的地位不会有今天这样高。他的高处在于他写了另一种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写的感情一般有两种,一是春女善怀,一是秋士易感。二种感情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弃妇可喻逐臣,美人可比才士。正因为这个传统,五代词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柳永的春女善怀的词则只是女子怀春,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但是他写秋士易感写得好,真正把一个读书人的这种悲哀感慨写到了词里。柳永是北宋早期的一个作者,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柳永以前,都是花间和南唐系统,内容都是闺阁亭园,相思离别。柳永虽也写相思离别的内容,但是他是用白描来坦白大胆地写,不用女子为托喻。至于他的另一类词,则直写了他自己真正的感慨,即是秋士易感的悲哀,柳永词中很多好的词,都是写秋天的景物。一年中的景色他写得最感人的是秋日的景色,一天之中他写得最好的是日暮的景色。悲秋已经成了中国文学上的一个传统,我们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由于读同样的书,受同样的教育,有一些词汇,一看到就能引起读书人相同的联想,所以写秋天常用宋玉悲秋的典故。与悲秋之感相结合,柳永词写望远也比较多。悲秋望远,能引起人们传统上的感发情意。
(选自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魏诗和盛唐诗虽然都有感发的力量,但是形成这种力量的原因却不同。汉魏诗重直接叙述,而唐诗重兴象”。
B. 社会环境决定诗歌特色。因此盛唐诗歌博大高远,而南宋末的词人只能以纤细工巧取胜。
C. 词自五代至欧阳修,所写的景都是闺阁园亭,所写的情都是离别相思。柳永词写得很真切真实,因而被认为有“不减唐人高处”。
D.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写秋天常用宋玉悲秋的典故,是因其读同样的书,受同样的教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旧诗从比较原始的《诗经》一直到盛唐,由最初的“以抒情叙事为主”,到“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
B. 好的作品能给人一种更高更深的感发联想和体悟。即使所写为闺阁园亭、离别相思,温词、大小晏词,都能引起更高的联想。
C. 中国诗歌传统上弃妇可喻逐臣,美人可比才士,而柳永的春女善怀词,却用白描来坦白大胆地写,不用女子为托喻。
D. 相比于春女善怀词,柳永更擅长写秋士易感词。因为柳永真正把一个读书人的这种悲哀感慨写到了词里。
3. 根据材料内容,诗歌从《诗经》发展到南宋时各阶段所呈现的特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经》一直到汉魏,都是以抒情叙事为主,用“比”“兴”手法时以写景为主。
B. 自晋宋以来,诗中的景物描写得到发展,但特点是情和景分开,且写景也常是刻画景物的形貌。
C. 盛唐时,做到了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并且气象恢宏,景物气象高远。
D. 南宋时,描写纤小细微的景物,以纤细工巧取胜。
4. 下列词句中,难以体现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的一项是( )
A.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雪梅香》)
B.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
C.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曲玉管》)
D.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定风波》)
5. 翁方纲言,“唐人之诗,但取兴象超妙”。试从“兴象”角度,分析杜甫《登高》颔联与颈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在指定的时间,我们这伙人都准时到场,一个不落。冠军正对面的桌子当然让给麦克柯诺尔。
他心情激动,一支接一支地猛抽烈性雪茄,而且一再焦灼不安地看着手表。然而,世界冠军叫大家足足等了十分钟,这样一来,他的出场就显得分外的隆重。他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地走到桌旁。他也不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看来,他的无礼似乎是说:“我是谁,你们全都知道,而你们是谁,我却丝毫不感兴趣。”——就马上用一种干巴巴的、例行公事的语气开始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