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250字。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丑在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美的对立物,没有丑就没有美,反过来也一样。其次,美与丑是相对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对饥饿来说是好的东西,对热病来说却常常是坏的东西。在赛跑中是美的东西,在拳击中却是丑的东西。”这就是说,美与丑其实也没有绝对界限,它们的区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也是相互渗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美中有丑不一定减损美,有时反而增加美的魅力,如《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容貌美丽,但她也有缺点:发音不清晰,经常将“二哥哥”说成“爱哥哥”,因而惹来林黛玉的嘲笑。这缺点也可以说是丑,但它不仅没有损害史湘云的美,反而因这一缺点,增加史湘云的可爱与活泼。丑中也可能有美,丑中的美不一定是美化了丑,在更多的情况下,它倒揭示了丑的复杂性。艺术中,这类丑中有美的人物也不少。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他也有光环,有迷惑人的地方。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认识到这种美其实是丑的掩饰时,倒益增对其的厌恶。
  生活中的丑可以转化成艺术美。这种转化,关键在艺术家的审美化处理,而且是成功的审美化处理。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是说它原来的丑恶的性质变了,比如不能说上了舞台的伊阿古变成好人或可爱的人了,他还是坏人。但是,舞台的坏人是演员扮演的,不是真的坏人,他对现实生活构不成实际的伤害;演员扮演的坏人,是演员依据现实真实与艺术规律所创造的角色。他演得像真的坏人,说明他的创造成功;如果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是正确的、深刻的,富有创造性,那么,演员创造的坏人形象,必然比现实中的坏人形象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他的表演是创造性的,是既符合生活真实,也符合艺术规律的,并且是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的,这就创造了一种魅力。这种魅力正是艺术美。
  丑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有些艺术家特别喜欢在艺术中表现丑,如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他的雕塑作品《欧米哀尔》就是典型的例子,作品表现的是一位裸体的皮肤干瘪的风尘老妇人,如果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你会为她的丑陋而惊骇,但现在罗丹将她表现为艺术品。他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为什么呢?按罗丹的看法,在实际事物中,所谓丑的,就是毁形的、不健康的,或令人想起疾病、衰弱和痛苦的东西,或是不道德的、犯罪的人,总之是令人可厌、可恶的。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美。但是这些东西可能有性格,有个性。罗丹衡量美丑的重要标准是“内在真实”,在他看来,现实中明白地显现为美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而在现实中明白地显现为“丑”的东西也许是真的。同时,罗丹认为艺术家具有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本领。他说:“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 这种化丑为美,其实并没有改变丑在现实中的性质,但是因为经过艺术家的成功的艺术处理(这种处理是在深刻独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它由客观性的存在变成主客观相统一的意识形态式的存在,其意义其价值就不同了。
  (摘编自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
  材料二:
  中国文化贯穿着一种独有的审丑精神,成为中国艺术的一种文化心理或艺术精神。中国神祗大多更像是怪物,狰狞丑陋:九天玄女是人头鸟身的上古玄鸟,还有人首牛身的蚩尤,虎齿豹尾的西王母,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不胜枚举。它们虽狰狞可怖,但经过重组变形,对立而不相抗,天下宇宙因“中”而能“和”,“中”就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法则,而这些狰狞的图案所反映的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赛跑中是美的东西,在拳击中却是丑的东西”说明美与丑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界限,区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
  B.艺术作品中“丑中有美”的人物不在少数,因为“丑中的美”并不是美化了丑,有时它还能揭示丑的复杂性。
  C.人头鸟身的九天玄女,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狰狞丑陋,却不失中和之美,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心理。
  D.韩愈主张文学应直面真实,对于现实中的美与丑,不可隐瞒掩盖,才可表里相符、辞能达意,实现文学价值。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论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围绕“美与丑”的相关话题展开论述,前者更多涉及西方艺术,后者更侧重于中国古代艺术。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生活中的“丑”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审美对象,能不能化丑为美,还得看艺术家的审美造诣。
  C.材料一第二段援引舞台上演员扮演坏人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证明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会改变他原有的丑恶的性质。
  D. 材料二中指出诗人马致远具有高超的艺术思维,将一组组瘦冷孤清的意象重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实现了化丑为美。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手畏脚,作者把落后人物的“丑”集于一身,使其具有典型性,内涵深刻丰富。
  B.《祝福》中的“善女人”柳妈询问祥林嫂的过去,这种看起来的“善”,实则是人性之“丑”的掩饰,更增加读者对柳妈的厌恶。
  C.《变形记》中作者让格里高尔异化成丑陋的甲虫,以其脆弱、封闭等特征隐喻现代人心理,这不属于“化丑为美”的审美化处理。
  D.《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言语粗陋,形象不雅,这种看起来的“丑”实则淳朴敦厚、老练智慧,“丑”不减损美,反而增加美的魅力。
  4.如果在生活中见到欧米哀尔这样的人,你会为她的丑陋而惊骇。为什么雕像《欧米哀尔》却具有不朽的艺术美?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4分)
  5.近年来,互联网上兴起了一种独特的“网络审丑”现象,“怪咖呕像”“沙雕视频”“直播卖丑”等现象往往裹挟着巨大的流量。你对这种“网络审丑”现象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二进行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①
  ①因为知道马拉德夫人正受着心脏问题的困扰,所以人们努力做到尽可能婉转地报告她丈夫的死讯。是她的姐姐约瑟芬用断断续续的句子和半遮半掩的暗示告诉了她。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