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40字。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该诗借助采芙蓉、望旧乡、长路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妇的刻骨相思,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的面影。诗中的潜隐矛盾、互文之望等表现手法对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抒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该诗的篇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类性有了一定了解,但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仍存在一定难度——如本诗的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就不一定知之甚深。基于这一情况,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便成了教学的核心。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能够背诵默写诗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魅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通过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诗歌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对面落笔,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婉曲蕴藉、余味悠长的游子羁旅之思和离别相思之苦。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品析,体味诗歌中主人公高尚、纯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在反复吟诵中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并结合具体文本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
难点:理解并掌握诗歌对写法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在讲述贾宝玉为晴雯撰写祭文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无奈今之人全惑于‘功名’二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同学们,我们前不久刚学习了屈原的《离骚》。从艺术特色上看,《芙蓉女儿诔》继承了《离骚》之风韵,而从内容上看,贾宝玉以芙蓉比喻晴雯娇美的容貌,智慧的头脑以及纯洁的心地。为什么从百花中单单挑选芙蓉花来祭晴雯呢?芙蓉花究竟有多美呢?它寄寓了怎样美好的品质呢?
二、文本探究
1.介绍《古诗十九首》:
南朝梁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辑而成,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