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38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4.0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报怨”是先秦两汉的常见词汇,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老子和孔子分别有“报怨以德”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说法。
其实,孔老在这一问题上共识大于分歧。他们都想超越社会上流行的“以怨报怨”之行,因为这种行为基于复仇者一己之私愤,常会有过分行径,始作俑者受到惩罚后亦不会知错,反而会酝酿出更大的恶意,由此形成两方更大的仇恨。但若是“以德报怨”,在儒家看来,这和私愤一样“亦是私”,因为它有刻意向对方施惠来收买人心的动机,若向仇家泄私愤是肆意妄为,那么对其施私惠则是刻意矫作。如果“德”被这样滥用,又怎能用它来报答对自己有恩德的人呢?故而只能是“以直报怨”,相较于“以怨”或“以德”等手段,“以直”更体现出了一种公正性,袪除了个人意图。因为“直”一方面指行为上坚持具有正当性的准则,另一方面指心中自然而生出的合乎正当性的意识。
老子的立场同样是纯然大公而无私意作祟,他所说的“报怨以德”与《论语》中提到的“以德报怨”有所不同,这绝非苟且地以利惠讨好对方,因为《老子》《论语》中“德”概念的内涵不完全一致。关于《老子》中“报怨”之“德”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书中第七十九章切入,其中提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指出“怨”无法刻意地去“和”,对方负我而我又施惠拉拢他,即便平复双方之间的怨隙,我心中仍会存有“余怨”。故而,老子以“有德司契”这个说法来指引我们,即消除怨恨最好的办法是不责怪对方,而让对方欠着自己,就像拿着左契却并不讨债。可见,老子的报怨之德其核心在于包容而非以利讨好对方,包容意味着不会将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即要谨慎地对待问题出现的初期,及时化解相关矛盾。包容体现着老子效法天道、自然无为的宗旨,天地皆以自然规律运行,某些人对天地不敬乃至破坏它,天地不会直接对这些人施加报复,而是仍像往常一样运行着,对这些人依旧覆之、载之,这种至公而包容的大德正是我们所要取法的。而且我方包容无为的态度亦给对方留了机会,使之止于之前的小错而回归自然常态。可见,无论孔子还是老子都要求要报怨的人能保持“公”的心境而不是妄泄私愤或滥施私惠。
然而,孔子与老子在“报怨”问题上的具体处理方式毕竟还是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折射了两人思想体系的差异,更为我们思考此问题提供了新角度。孔子强调“直”在“报怨”中所发挥的规范作用,即为“报怨”确定了适宜的度。至于这个“度”基于何种标准,则取决于对“直”的理解。张明辉释之为“等值返报”“对等复仇”,刘剑释之为“正直”“直道”。可见,前者的“度”基于公平原则,后者的“度”则基于君子的德行规范,孔子立场可能更偏重后者。无论公平抑或德行,它们都代表着一种是非善恶的标准。然而,道家意识到这种标准未必有普遍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直”,人们若据此报怨,那么在对方看来常是不直、过当的,故而老子理论试图超越世俗所计较的是非、曲直、善恶等问题。当然,老子已然先在认知层面“涤除玄览”并“浑其心”,不再以是非善恶的框架来认识他人行为,由此形成一种包容的德,即“报怨以德”之“德”。这种德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善人与不善人,“善者,吾善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社会上流行“以怨报怨”的做法,复仇者常基于一己私怨,向仇家妄泄私愤,这种做法往往会加深仇恨。
B.对待犯错者,天地像往常一样庇护和容纳他们,老子从中提炼出至公包容的精神,体现出道家效法自然的宗旨。
C.孔老思想体系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处理“报怨”问题的不同方式,这种不同也提供了思考“报怨”问题的新角度。
D.老子在认知层面上不以是非善恶框架来认识他人行为,由此形成了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善人与不善人的包容之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和老子在“报怨”问题的认识上都出于公心,共识大于分歧,处理方式上看似对立又存在互补,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B.文章援引《老子》第七十九章内容,目的是阐明《老子》中“报怨”之“德”的内涵,不同于《论语》中“以德报怨”的“德”。
C.老子用“拿着左契却并不讨债”这一形象化说法来阐明消除怨恨的最好办法,唯有如此,才不会将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的善人指能以德行包容不善者的人,老子认为其虽不能立刻弥补损失,但终会获得上天眷顾。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第四段张明辉对“直”的理解的一项是(3分)
A.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B.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D.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4.请简要分析第二段是如何提出“以直报怨”这一观点的。(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请根据材料谈谈孔老智慧对冲突频发的当今世界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回味甘草 祁云枝
芳菲四月,一个人在园子里给花拍照。一丛灰绿的对生叶本草,拽住了我的裤角。我认识它,它有个能唤起我味觉和记忆的名字——甘草。
甘草生得粗枝大叶。对生叶、托叶、直立茎乃至叶柄上,都覆盖有一层亮闪闪的绒毛,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想它原来的生存环境——草原砾石地、半荒漠沙地以及黄土丘陵盐碱地等,就不难理解,坚强如它,正是用满身的绒毛,反射强烈的紫外线,锁水,对抗食草动物饥饿干渴的嘴巴。干旱贫瘠、危机四伏的生活,让甘草的生命时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