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920字。
四川省遂宁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无关螃蟹的自身愿望,而是渔民们无意识选择的结果。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人工选择”。实际上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植物应该生存,哪些应该淘汰。我们从小就接触的果蔬家畜来自哪儿?它们是不是在野外自由地生活着,后来才决定去农场过不那么艰苦的生活?不,当然不是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人类造就的。
人工选择的本质——包括平家蟹、狗、奶牛和大穗玉米——可以归结于:动植物的性状和行为都是遗传的,人类出于某些原因,会选育其中的一些种类,淘汰另一些。得到选择的品种繁衍壮大;另一些日渐稀少,甚至灭绝。
既然人类能让动植物产生新品种,那大自然难道就不能了吗?当然能了。类似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亿万年光阴里,生物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本质和人类在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并无不同。这一观点有化石作为证据支撑。化石记录清楚地显示,许多曾经横行于地球的生物如今彻底消失。灭绝的物种,远比现存的物种要多;它们是漫长生物演化史中已经终结的试验。
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直到中世纪早期,兔子才得到驯化;咖啡要等到15世纪才被驯化;甜菜则是19世纪;貂依然处在驯化的早期阶段。不到一万年里,驯化让羊从每次产出不到1千克的粗毛,变成了10千克甚至20千克的细毛;奶牛泌乳期产出的牛奶,也从几百毫升增至足足百万毫升。如果人工选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造成如此巨大的改变,那持续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又能带来什么呢?答案是千姿百态、斗艳争辉的生物界。物种演化绝非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
大自然里新生的动植物数量,远比最终活下来的要多,环境压力选择了那些因为偶发变异而更适宜生存的物种繁衍后代。变异——遗传上的突变——是真的,为演化提供着基础素材。大自然选择那些更适宜生存的突变体,导致生命逐渐从一个形态转变到另一个新形态,而这就是新物种的由来。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
人类并不能直接改变物种;他们只是把生物置于新的环境下。是自然法则在影响那些生物,导致它们变异。但人类确实可以在自然变异中进行选择,并按自身意愿让其逐渐累积。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培育出了更符合自身利益或喜好的动植物。这一过程可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也可能是无意识行为的结果。比如他只是保留了最有用的个体,对于品种本身的改变并未加以考虑……我找不到明显的理由,认为在驯化环境下行之有效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下却不会发生作用……生物的繁殖数量,远比最终存活的要多……无论什么物种、什么年月、什么季节,只要它能比竞争对手多一点点优势,或对周遭环境的适应力更好一些,就会打破平衡。
赫胥黎是演化论在19世纪时最坚定的捍卫者和推广者,他曾这样评价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著作:“一道刺破黑夜的光,让迷失的人找到了路。无论这条路能否带他回家,至少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第一次读到《物种起源》时,我禁不住感叹:“我居然没想到这一点,真是愚蠢啊!”我猜,哥伦布的同伴们也说过一样的话……物种多样化、生存竞争、对环境的适应,这些事众所周知;然而在达尔文和华莱士驱散黑暗之前,谁也没想到通往问题核心的道路就在我们身边。
演化论和自然选择这两个概念曾让世人震惊不已,对不少今人而言依然如此。生物的优雅简洁,它们结构与功能的高度吻合,让我们的祖先赞叹折服,从而相信那是出自伟大设计师的手笔。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比最精巧的怀表复杂,而怀表不会自己进行组装,或者慢慢发生变化,更不会从落地钟演变而来。钟表的存在,意味着钟表匠的存在。原子和分子似乎不可能自发结合,创造出那些无处不在的、复杂又微妙的生物。我们祖先掌握的历史记录十分有限,因此他们认为每个生物都经过精心设计,一个物种不会变成另一个物种。我们渴望理解自然的意义及其法则,而“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恰好满足了这种渴望。这解释既自然,又动人,而且富有人性。但正如达尔文和华莱士所示,还有另一种解释。它不仅同样自然、动人、富有人性,而且比前者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自然选择。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虞北冥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一直在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淘汰某些动植物,大量繁衍的平家蟹以及今天生活中的果蔬家畜大都是人类如此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也可使动植物产生新品种,生物在亿万年光阴里发生彻头彻尾变化与人类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本质相同。
C.物种驯化使那些因环境压力偶发变异而更适宜生存的物种得以繁衍后代,以致大自然里最终活下来的动植物比新生的少。
D.达尔文认为,自然法则使物种发生变异,人类并不能直接改变物种,但人类可按自身意愿在自然变异中培育符合需求的物种。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从人们熟悉的物种出发讲述自然界的人工选择,文中多处运用拟人、设问,语言生动幽默,有助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了说明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作者通过列举羊产羊毛及奶牛产奶的具体数字,有效地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C.作者引用《物种起源》中的相关文字阐述了新物种的由来,并进一步引用赫胥黎的评价肯定了演化论的权威性。
D.文章以钟表和钟表匠为喻说明生物演变遵循了自然法则,是“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通俗易懂,便于科学普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漫长的生物演化史表明人类的动植物试验终结了一些曾横行于地球的生物,因此,为保护动植物,人类应减少此类试验。
B.人类对物种的驯化并非随物种产生而进行,而是到了一定发展阶段才开始的,这与人类的某种利益需求及其目的紧密相关。
C.任何物种任何时候只要比竞争对手多点优势或对环境适应力更强,就会打破生态平衡,人类应抑制其生长以保护生态平衡。
D.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高度吻合,即使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显得十分精巧,因而大量发展单细胞生物更有利于新物种产生。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含意的理解。(4分)
5.本文具体形象地讲述了物种演变的科学知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儿模样的嫩叶,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
这些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吃个半饱。可是他们那简单的头脑老是这么想:只要蚕花熟,就好了!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