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830字。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待自然始终抱着一种谦和、尊重、敬畏的态度。中国古人注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主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提出的造园法则。其实,它不仅仅是造园的法则,更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自然观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运用。中国古人的理想居住地最大的特征就是“藏而不露,隐而不显”,对自然环境很少构成影响和破坏。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更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造园宗旨,要求人工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以人力创造自然,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对自然环境的眷恋、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因循、顺应,都成为中国古人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就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说,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房屋内部和中国画一样整洁雅致”。这正是因为中国人总是和谐自适地生活在自然与美的环境之中。
中国古人对自然山川之美有着特殊的感悟体验,并自觉地把居住环境的理想诉诸山水之间,作为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小至单门独院,大至村镇连城,都极力强调顺其自然,保持自然原貌,以不破坏山水自然的完整格局为准则。传统民居或建在平原上,或建在河川旁,或建在山林下,无论选址在什么位置,都极力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给人“美景天成”的感觉。例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典型的自然与人居的绝美搭配。水乡民居临河而建,有的临水人家,还有“水后门”,屋后临水开门,有石阶梯延伸至河边,洗衣汲水、登舟出入,水乡情调意趣盎然!在突出自然美的基本思路指导下,再适当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之处,或引水成渠、植树造林,使自然环境更符合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调整景观的平衡,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相协调。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把中国建筑看作是一种“艺术生活”,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赖特曾经对“有机建筑”有这样的看法:“有机表示的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他认为建筑师设计一所住宅,就应该“努力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而在这种建筑观念的指导下,赖特设计了著名的“流水别墅”,这是他将建筑与周围自然风景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而著名生态建筑学家麦克哈格更著有《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指出建筑和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之上,认为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
不难发现,在古老而深邃的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的诸多理念呈现出如此多的不谋而合,其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丝毫不逊色于赖特的“流水别墅”。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持久生命力呢?难怪陷入现代建筑困境之中的西方建筑师要回过头来从东方古老智慧中寻找创作灵感,更难怪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出现耐人寻味的“东方转向”。
(摘编自刘婉华《“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
材料二:
文墨故事结合传统院落园林形成了极具情感魅力的梦幻场景。单纯的自然环境并不能产生意境,而建筑的嵌入,诗意的栖居才使意境焕发出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虽然是人为活动,但中国古代建筑以因循、顺应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很少对自然环境构成影响或破坏自然环境。
B. 除了以自身适应自然,中国古人还常引水成渠,植树造林,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
C. 中国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赖特的“流水别墅”即从中国古代建筑中获取了创作灵感。
D. 中国建筑可以比作卷轴画,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的美妙画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
B. 从中国古典建筑的创作中,可以窥见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谦和、尊重与敬畏的态度。
C. 徽州 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都是东方古老智慧在建筑上的杰出体现。
D. 中国古建是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我们才发现人在无边、浩渺宇宙中 栖息。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顺天应人’ 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一项是( )
A.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C.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D. 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4.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谈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谈到的园林“法式”有何不同。
5. 徽州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家家户户,桥亭楼台淡雅古朴,庭院小巷静谧幽深。古宏村人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优势,既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又便于调节气温,还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树桩
阿城
街的东首一有阳光,便会长出矮矮的一截树桩,赶街的年轻人们并不奇怪在意,说笑着过去。山中来的男女掮了多半人高的短柴,麻带缚住头顶,不便巡视,也快快地过去。那树桩冒出一股烟子,有老人见了,背着手立下,哑哑地问一声:“可吃了饭了?”树桩点点头,虚虚笑一笑,慢慢看人赶路。
树桩无姓,亦无名,只听街中老幼皆呼大爹。笑,是慢慢地笑;烟,是慢慢地吃;手慢慢举起来,慢慢抹一把脸,几乎透明的枯肉又慢慢复位。大城市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