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790字。
乐山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上一篇乡土复员论里,我提出了一种看法: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于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土地的生产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两重人物,中国现有的人地比例,注定了“耕者有其田”的秩序。如果我们承认当前严重局面基本上是土地问题在作祟,则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自应是重建和平秩序的前提。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我说“不只是”,因为要能做到土地权重分配,实行耕者有其田,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有人会说,地主这阶层是寄生在农民身上的剥削者,他们已经侥幸地被供养了几千年,现在该被清算了;把田拿走了,如果他们自己没法找到生存的机会,那是活该。我不愿在道德立场上讨论这问题,只想从事实上说,如果地主阶层找不到新的生产性的经济基础,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于是,如果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就不免要在同意的方式之外用暴力的手段了。再换一句话说,如果不给地主阶层一个经济的出路,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避免不了暴力的因素。我的立场是想在和平方式中去解决这无法拖延的基本问题,所以特别愿意强调和平解决所必需的条件。我承认地主阶层即使找到了新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就能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这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并非足够的条件。
我也承认“另外找到一个经济基础”的责任是在地主阶层自己,因为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阶层。拉斯基教授在工党上台前夕给英国特权阶层的忠告,很适用于中国当前的形势。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的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在暴力的运用里,损失最大的也就将是这个阶层。
事实上,当前的地主阶层已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了。这里我可以抄录一节一位在家乡(苏州附近)的朋友给我的信:以前农民“拔田”(有永佃权的佃户向地主买俗称田底的地权)每亩需粳20担,农民花得起这笔钱的很少。现在市价只要两担。很多地主在困难重重,前途又无希望之中,甚至肯收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
这其实是乡土衰落所必然会发生的结果。地主们放弃土地,离乡入城,已有相当久的历史。现在城市里多少中下层的居民不是从原有的地主阶层里出来的呢?他们如果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即使没有“重重困难”去迫使他们出卖土地,他们也不会留恋于已不一定收得到租的土地。但是关键是在他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使他们的收入还是直接或间接地取之于农民。一查他们的职业,公务员和军队占着很大的比例。这说明了,如果我们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广大的生产基础,本来寄生于土地上的,不论他们离村多么远,不论他们名义上怎样不带土气,最后,转转弯弯的还是寄生在农民身上。地租名目可以变成赋税,变成摊派,实际还是一样,土地得供养这一批不事生产的人物。这是说地主阶层即使放弃了土地,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去吸收他们,问题还是没有变。因之,我觉得现在的关键已不是在地主们愿意不愿意放弃土地,而是怎样转变为生产者的问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第八章)
材料二:
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帐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
……
贾珍便命带他进来。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你还硬朗。”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贾珍道:“你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年轻,怕路上有闪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因为土地的产能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
B.要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新秩序,就必须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这必然触及地主阶层的固有利益。
C.拉斯基教授忠告英国特权阶层自动放弃特权,才能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得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D.振兴民族工业,让地主阶层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自然会主动放弃土地,土地问题才会彻底解决。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主阶层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并转变为生产者,才能真正解决土地问题,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
B.苏州附近的地主以很低的价格卖掉田地的事例,说明乡土衰落让地主阶层感觉到了自己固有特权的松动。
C.第四段中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只有地主阶层转变为生产者才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
D.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说服力强。
3.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乌进孝跟贾珍辩解因天灾导致收成不好,理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从一个侧面说明地主阶层的特权越来越不可靠。
B.贾府需要黑山村的地租才能顺利过年,说明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稳定的生产基础,地主阶层依然会寄生在农民身上。
C.从“只剩了八九个庄子”大致可以推知贾府有过卖地的行为,其性质跟文本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
D.从乌进孝和贾珍父子的对话可以看出,贾府的开支越来越大,又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这是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4.从材料二看出贾府的生计逐渐艰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5.在费孝通看来,地主阶层面临着哪些考验?请根据材料一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苏东坡(节选)
姚远
第七场金陵会面
【王安石唱《猪肉歌》骑驴上
串场人: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
【苏东坡撑船上
串场人: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正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