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10字。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代指“六艺”者;更有甚者认为,《论语》本属于语录体,“游于艺”很可能是孔门弟子在记录时,由于“游于义”的音同而字异所造成的错讹记录,以此,整句便成为“道、德、仁、义”的顺解,等等。这些解释当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若我们转变一下思路,把重点放在“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上来品察,则会有更多鲜活有趣的价值发现。
其一,“游”具有审美教育的“特性”和态度。孔子学说之所以成为千年儒学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世界性影响,最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伟大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张学说。因此,孔子的第一身份是教育理论家。作为“职业”教育者,必须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教什么)、教育理念(怎么教)和最终目标(为什么要教),对此,有学者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视为孔子教学总纲。这个解释比较中肯,但其重点仍在“艺”之内容层面的确定上,而对“游”的教育“特性”语焉不详。
“游于艺”之“游”的审美教育“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审美基于“具体的人”之完善,进而推进“整体的人”之和谐。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具体的人”既是基本出发点,也是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落脚点,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具体的人”的人格健全和完善,只有从“具体的人”出发,才能达到“整体的人”全面提升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这是发挥教育同心圆效应的重要方式,也是孔子重视教育在政治教化中的根本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应该是“具体的人”之快乐愉悦的体认过程。在孔子看来,学艺并非如后来者所描述的那样,必须经历“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之“苦”,而更可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愉悦状态。以“游于艺”所形成的“游学”传统,也特别强调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畅游的乐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所强调的具体艺术门类教育均可视为“游于艺”的具体注脚。
其二,“游”借于物而不滞于物。子曰:“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既指学习方法,更是学习态度。“游于艺”倡导不拘泥具体对象的涵泳之道,当然这并非说学习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而毋宁指出,“游”虽以具体内容为基点为中介,但最终又必须超越具体内容或不必局限于特定形式。比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在此之“学”就非具体门类之学,与“游”不滞于物的意脉相通。
对于教育活动而言,必须重新激活思与学的互动之游关系,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僵化现象。所以从学到思,从学到习,均是借助于具体对象又超越于具体对象的自我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界对“游于艺” “艺”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大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B. 作者认为,孔子是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使他的学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重要的影响。
C. “游”并不一定是具体的、有目的性的游学,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和认识也属于“游于艺”。
D. “逍遥游”体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无所依”,而“游于艺”体现的是合目的的无目的性的“及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学者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作孔子教学总纲,而作者认为持该观点的人没有说清“游”的教育“特性”。
B. 作者认为,孔子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所以他重视对“具体的人”的教育,以此提升“整体的人”,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C. “游于艺”的“游”可以是心灵之游,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这种想象能让人心灵愉悦,具有审美超越性特征。
D.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并不感觉到狼狈,原因之一是他在外出游学中感受到了快乐。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的一项是( )
A. 某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江南造船厂、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地参观,收获了课本以外的别样体验。
B.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美术馆美育研学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现场讲解并指导高中生们自己动手创作,切身体验不同艺术的表现技法。
C. 唐道实验学校“扬传统文化•创魅力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彩开幕,孩子们在艺术节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D. 聊城市实验小学走进孔子博物馆,奔赴一场与孔子两千五百年的相逢,跨越历史长河,聆听圣贤心声,学习到了很多儒家知识。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论证结构上,本文与《拿来主义》相似,先驳后立,先批判错误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B. 文章运用“其一”“其二”“其三”“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使论证有层次性,逻辑清晰。
C. 文章多处引用了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名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D. 在论证“游”的两种向度时,作者把孔子和庄子、康德的观点相对比,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独特性。
5. 结合原文的内容,分析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寒水刀
张港
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
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
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