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以不变应万变——记高考复习前写作思路的发散与总括 浙江省湖州市 湖州中学 语文组   夏云陶
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作文就是人思维的反映,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形式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是一种具有明确的逻辑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根据其指向性的不同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以往的作文训练注重对学生的集中思维的培养,写文章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即利用已有信息,达到某一正确结论,其主要功能是求同。近年来采取话题作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思考的问题向多个方向发散,目的是为了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惊心选择话题,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得到感悟作为素材,可以使尽量多的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愿写。于是,作文中的情感更为真切动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有人对这种作文训练趋势提出了新的意见,认为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零零碎碎,应该有更好的安排与调整。这确实是讲到了作文教学的要害,但是要改进又十分艰难。其实我们会发现有些作文题是环环相扣的,有不少学生就是在考场里用了以前写过的作文而获得理想的成绩的;我们还可以发现,抓住某个话题,甚至可以想到很多原本以为毫不相干的话题。所以有时准备好的某篇作文,其实是可以成为其他作文的有力借鉴的
高中三年,要求学生练笔不少于五万字,那就相当于写上六十几篇文章。这么多习作好好利用起来应该可以在高考作文中发挥出作用,关键是怎么利用,教师应该怎么指导。在高三临考阶段,可以让学生把以前的作文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总结,开设作文专题课,将优秀的作文素材与议论从记忆中唤醒,将发散思维所得的成果融会贯通。我给这堂课取名为“以不变应万变”。
经过再三考虑,这堂课我特意选择了“实践”作为话题。因为实践是真知的来源,所以我感觉以实践为话题切合实际需要,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便于联系其他话题。
发散思维的一般规律是由近及远的。看到这个话题,很多学生会想到先下定义,“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身体力行,自己去做,“实践”一词有情感倾向性,所以我们可以自然地想到对象的可取性,有的是正义的、有益的,有的是邪恶的、有害的,因而可以想到“正义”、“邪恶”、“利益”、“伤害”、“损失”等话题。实践的对象使问题出现了选择的可能性,所以随而想到“选择”这一话题,这是实践中常会遇到的问题,它也往往出现在“正义与邪恶”、“得与失”之间,起先想到的关于“实践”的写法与材料就可以用于其他话题的写作中。接下来就是考虑“怎么做”,所以可以想到“计划”、“步骤”等问题,同时我们得接受“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实践内容还有难易情况的不同。学生容易想到“麻烦”、“困难”与“矛盾”等话题,遇到“麻烦”就应该学会“承受”(战胜脆弱),遇到“困难”应该学会“斗争”(“拼搏”、“勇敢”、“果断”等),遇到“矛盾”则应该学会“宽容”。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会使人产生各种相应的心境,而实践收效的快慢有时又要受到“心境”的影响。
实践者应以主人翁姿态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