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20字。
吉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铿锵的英歌鼓声在英国伦敦市中心响起,一队队涂抹着鲜艳脸谱的青年男女在特拉法加广场尽情演绎粗犷豪放的英歌舞,这一盛景引来了不少伦敦市民驻足。
在国内,“民俗热”更是热闹非凡。潮汕的“英歌”、西北的“社火”以及华北的庙会等民俗活动纷纷亮相,成为节日期间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从“民俗热”文化现象中,我们能读出哪些信息?
这些传统民俗的走红,绝非意外。它们大多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群众在节日期间最为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它们热烈奔放、大气磅礴、喜气腾腾,它们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巨大的感官冲击力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希冀与渴望。
这些传统民俗的魅力,还在于它们传递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以“社火”为例,演员们踩在高跷上,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演绎着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在表演中,演员们还会融入秧歌、腰鼓等多种传统民间表演内容和形式,这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创新搭建了新的场景。再如潮汕的英歌舞,人物形象大多取材于《水浒传》,表演者把对角色的理解放到表演中,也给这部传统名著注入了新鲜的解读。在他们的演绎中,我们可以看到惩恶扬善、孝亲敬友等朴实隽永的价值观念得到了具象的表达。这些直接、原始、粗粝、接地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观,在当代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入骨髓的灵魂冲击力,恰恰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传统民俗持续走红,不仅为新媒体平台贡献了“流量”,还推动了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展。淄博、天津、哈尔滨等城市以其独特的文旅亮点在短视频平台走红,文旅传播成为推介地方文旅产品、塑造地方形象、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手段,而社火、英歌舞、庙会、游神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恰好是最能彰显文化特质、最吸引网友关注的“精彩流量”。短视频短小精悍、制作方式简单快捷、凸显高光时刻等媒介特性,让这些民俗活动中最夺目的亮色得以快速传播,从而成为地方文旅的“流量密码”,吸引大批游客,进而引起下一轮自发的传播。再加上文旅官方媒体的主动推介,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成为推动文旅消费的活跃力量。目睹这些民俗活动强大的吸引力后,相信会有更多地方开始重视挖掘传统民俗中蕴含的文旅潜能,让当地民俗文化能够被看见、被展示,形成文化与经济“互相搭台,共同唱戏”的良性循环。
“出圈”以后,如何维持传统民俗热度,成为各方需要思考的新命题。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门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民俗活动的核心价值,加强民俗活动的产品化、品牌化和节庆化,以创新的旅游产品、文创商品、国货潮品让民俗活动可购买、可携带、可体验。另一方面,期待更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深入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探索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可以尝试将民俗文化融入地方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可以尝试将传统民俗与影视、综艺、短视频、动漫、电竞等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富有创意的二度创作,并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产品,让民俗的传承有载体、有活力。
(摘编自张铮《“民俗热”背后的文化期待》)
材料二:
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滋养今天的生活。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春节是阖家团圆之日,也是辞旧迎新之时。饮屠苏、换桃符、放花灯、舞鱼龙,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美好的节日有声有色、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传统民俗传递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如惩恶扬善、孝亲敬友等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B. 材料一认为,传统民俗活动的持续走红,主要得益于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以及短视频等媒介特性的有效利用。
C. 材料二指出,通过发掘民间音乐传统和盘活民俗活动中的音乐项目,可以让民俗文化变得“可听”,从而增强其生命力。
D. 材料二强调,色彩在节日民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间之“色”如红色、黄色等能够直观地展示民俗文化的特色,增强节日氛围。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举例论证,分析“民俗热”现象背后的文化期待,逻辑清晰,结构紧凑,论证了传承与创新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B. 材料二注重论证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通过论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揭示了其生命力的源泉,论点与论据关系十分紧密。
C. 材料二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分别论述声、光、色在节日民俗活动中的作用,论证语言生动形象,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D.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民俗文化,材料一侧重分析民俗魅力非凡的原因,材料二着重探讨如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让民俗更富生命力。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赋予传统民俗新面貌观点的一项是( )
A. 重庆中山古镇在举行“千米长宴”非遗民俗文化季期间,坚持沿用古老的庆祝方式,保持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
B. 佛山在春节期间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舞龙舞狮表演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C.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毛纳村引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对传统黎族民歌进行改编,使其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D. 黑龙江省鸡西市在首届冰雪花灯游园会活动中融入现代灯光秀,打造出光影交错的节日氛围,吸引大量游客。
4.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补充到下表空缺处的一项是( )
传统节目 民俗活动 创新方式
清明节 祭祖 ①
端午节 赛龙舟 ②
中秋节 赏月 ③
春节 贴春联 ④
A. ①5G多点位可视网上“云祭扫”
B. ②利用无人机拍摄和直播盛况
C ③举家天台赏月,一起猜灯谜
D. ④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春联
5. 吉安敦厚元宵灯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吉安市文旅局拟举办一场富有民俗韵味又切合时代感的“民俗文化展”,作为活动策划,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列出活动大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主要得益于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以及短视频等媒介特性的有效利用”错误,材料一更强调传统民俗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如智慧结晶、情感传递等,以及它们对观众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新媒体平台和短视频的推广只是起到了助力作用,而非主要因素,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侧重分析民俗魅力非凡的原因” 错误,材料一主要通过对“民俗热”现象的分析展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了推动其持续发展的建议,并没有侧重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明王朝1566(节选)
刘和平
大帐中所有的人都退出去了,只剩下坐在大案前的胡宗宪和坐在一侧的海瑞。
烛火照帐,胡宗宪凝视着海瑞,海瑞也目视着他,一时沉默。
胡宗宪:“你的事谭子理都跟我说了,套一句俗话,真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呀。今天你来不只是为了押运军需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