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80字。
千古秋情别样愁——《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情之叹,是千古文人的共鸣,亦为中华诗歌史上久唱不衰的一大母题。在这个母题之下,佳作频出,各有千秋。《必修(上)》的第三单元正好入选了杜甫的《登高》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然而,高中学生因人生经历不足,读诗经验有限,在鉴赏诗歌时,经常陷入思维定式,将诗情以贴标签式的方式加以解读,难以明了诗歌中的精妙之处。这堂课旨在通过一诗一词的联读比较,从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体裁差异这三方面加以探究,带领学生深入诗歌细节,体味杜甫和李清照在诗情表达时的独到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几个小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从而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2.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情境创设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诗情,探寻杜甫和李清照的愁源,理解他们的愁情。
3.通过《登高》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既感受文人同抒秋情时所产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相契,又感悟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体式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万千气象与参差多态。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情境创设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诗情,探寻杜甫和李清照的愁源,理解他们的愁情。
2.通过《登高》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既感受文人同抒秋情时所产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相契,又感悟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体式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万千气象与参差多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登高》对话《声声慢》
(一)求同寻缘,引导学生比较概括这两首诗词的共通之处,初步理解联读原因。
(二)活动一:因声求气品诗韵
诵读叠词句,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响度、强弱、开合、韵脚、尾音长短…)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过程设计:先请一男生朗诵,再请一女生朗诵,然后男女生交换朗诵,请他们分别说一说感受。如感受不到位,也可以根据学情安排全班齐读和老师范读。尤其是《声声慢》中的尾音处理,可以用方言来区分“凄”(阴平)和“戚”(入声),让学生体会入声调短促、戛然而止的特点,从而感受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般的音韵效果,声止情续,回味隽永。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上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不必强行灌输,可以适当提示,此环节不在于音韵学知识的讲授,而在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与感受。
小结:杜诗句声响音强,气势磅礴,嘴型打开,尾音悠远;李词句音弱低回,气若游丝,嘴型闭合,尾音短促。(板书音韵上的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