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00字。
《百合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速读小说的能力,能够概述小说内容。
训练学生根据线索理结构、拟标题的能力。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理解其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明白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精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运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并珍视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内容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茹志鹃的生平、创作背景及《百合花》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小说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小说内容概述: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小说,概述小说内容。
划分小说段落,概括各段落大意。
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
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分析:
找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枪筒中的树枝和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破洞等。
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理解其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主题与象征意义探讨:
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军民团结、人性美等主题思想。
分析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理解其在小说中的多重象征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故事”,小时候我们听着妈妈讲的故事入 睡;长大后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书籍电影去读前人的故事、他人的故事,来理解自己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借由茹志鹃女士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一起穿越回1946年的那个中秋节去看看那一天,人间的一个角落,有怎样的故事上演。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茹志娟1925年生于上海。3岁时(1928年)亡母,幼年随祖母做手工活为生。11岁(1936年)进上海私立普志小学读书,一年后辍学。13岁(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海基督会所办的孤儿院。后经补习插班入浙江武康中学。18岁(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后担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岁(1944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文工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副组长。22岁(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6岁(195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