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690字。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大胆地用朱红色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中国,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于是原先虽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地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在中国,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还同时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的有利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青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汇”在文中指的是建筑物、构件及加工处理装饰之间长期沿用的处理方法。
B. “可译性”指各民族用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去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C. 隋都大兴城“中轴对称”,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建筑布局南北对称。
D. 北京成为后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是因为它符合“内制外拓”的选址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大建筑大胆使用朱红色,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意识,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B. 古代梁架结构法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中国虽以砖石建筑为主,木框架仍为新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
C. 从隋都大兴城设置来看,《考工记》关于都城的基本规制为方形城市形态,“旁三门”城墙设置,都城要素对称布设。
D. 根据《荀子•大略》可以知道,中国古代都城最佳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
3. 下列对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解说不能支持材料二“天地之中”理念的一项是( )
A. 用“太和”给建筑命名。表达的意思是天地祥和,海内清平;象征着国家政治太平,百姓安居。
B. 北京先农坛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是明清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
C.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D. 故宫又称紫禁城。天帝居住在紫微宫,由于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紫禁”。
4. 材料一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请简要说明。
5. 以下是《红楼梦》中有关建筑布局的描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思想。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走过一座东西穿堂,向南大厅之后,至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各处不同。……进入堂屋,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錾金彝,一边是玻璃𥁐,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圈椅……贾珠之妻李氏捧杯,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删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相应理念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理念,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文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