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880字。

  新疆喀什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其中问卷8页。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在问卷和其他纸张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日各高校晒出了今年录取通知书样本,各位考生、家长翘首以盼。其实,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古人曾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这就是“泥金”。“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泥金帖子”是我国最早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经出现。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泥金帖子一直沿用到宋朝,如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中有“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 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以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道: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制成的,“长五寸许,阔半之”。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金花帖子才是古人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录取通知书,是古代录取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种。不过这种通知书也只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被朝廷取消了。
  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明人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记载:考生考中乡试或者举子考中会试,郡县都一定会送上捷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第三回写道“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进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根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和四位考官相同。宋朝州试的录取通知书则相对简单一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以及三代姓名。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的专用印章,称为“过朱”。
  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既为了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也为了扩大科考影响。
  B. 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唐代的“泥金帖子”,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
  C. 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未来希望的意义。
  D. 电子录取通知书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具有防伪作用,还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些其他的便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泥金技术在唐朝属于比较高档的装涂工艺,而进士及第后使用“泥金帖子”报喜,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
  B. 北宋时期录取通知书的内容繁简不一,依据考试的级别填写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殿试的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繁杂,州试的则相对简单。
  C. 古代录取通知书要加盖录取专用印章,称为“过朱”,与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加盖学校公章、印有校长签名意义相当。
  D. 与传统纸质录取通知书相比,电子录取通知书具有更加安全便捷的独特优势,却少了一些送达时的现场仪式感。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3分)
  A. 引用论证 B. 事例论证 C. 比喻论证 D. 对比论证
  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3分)
  ①泥金帖子→②    →③    →④    →⑤录取通知书
  5.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草堂
  黄 裳
  到四川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