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420字。

  邯郸市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和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近年来,情感学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虽然在西方世界,讨论人的情感问题,自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已经开启,但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费弗尔发表他的相关论文,使得他成为“情感学”确立的标志性人物,并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更多专家集中投入研究人的情感复杂因素以及对社会动向乃至历史走向发生的明显影响时,才有了所谓的“情感学转向”之说。
  情感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换言之,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木石表示质朴,金玉表示富贵。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锁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饕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这样,贾宝玉最多也只能在梦中,以自己对木石姻缘的认同,来抗争世人熟悉的金玉姻缘。同样,当我们解释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情相许时,固然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林黛玉不说让贾宝玉追求功名富贵的混账话,以说明叛逆者的共同志趣是感情的基础。但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有久别重逢的熟悉感,似乎又不是理性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从而让这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
  虽然男女之情在《红楼梦》中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没有缺席的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呈现。
  王熙风与秦可卿虽是亲威关系,但感情之深,又非比寻常。当泰可卿不幸夭折时,王熙风为宁国府协办丧事,当凤姐看见棺材,眼泪如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地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她开始发声哭泣,这可以说依然有真情的宣泄,但也是礼仪的呈现,并以这种外现的礼仪,给了周边人一个暗示,需要有相应的礼仪来配合。于是接下来写一句“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嚎哭”,注意,“忙忙"还有“接声”,加上重在声音而非泪水的“嚎哭”,仅乎也暗示了周边之人的哭,似乎在礼仅的实践中,已经缺少了相应的情感内核。那么,缺乏了情感的礼仪还具有多大巩固人伦的意义? 抑或仅仅是彰显了人性之虚伪? 由此带给我们思考的是,本来是后天建构的礼仪,不但未能规范情感的泛滥,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反而拖累到情感而使之不自然、变得可疑起来。
  与此相对照的是,探春对自己的生身母亲赵姨娘包括舅舅赵国基等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那种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完全恪守了礼仪规范的言行是否也有着对内心自然情感的压抑? 而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又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囊,这里仅仅是考虑了礼仪要求的主奴互相支撑,还是有情感因素在?类似的问题,成了《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人伦情感关系的基本思考。这也常常是西方的“情感学转向”中,许多学者会认真探究的问题。
  其实,人的恰当言行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或者如何让情感与礼仪两者没有违和感,不但是西方情感学研究者一直思考探究的,也是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所思考的。《礼记•檀弓》:
  鲁人有朝祥(“祥”指服丧期满)而莫(暮)歌者,子路笑之。
  据史书记载,子路是一个自觉恪守礼仪之人,这种恪守是那么彻底,也许已经跟他内心的情感没有任何违和感,所以他会讥笑一个早晨刚刚服丧期满的人,晚上就急不可耐地去唱歌娱乐了。既然相距时间这么短,那么守制服丧,似乎就成了一种纯然外在的强迫,其内心的悲伤情绪,应该已经荡然,由此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服丧的虚伪性。但孔子对待此事的态度十分微妙,他一方面批评子路对别人的苛责,认为一个人能够坚持服丧三年,已经很不容易。但同时,他又希望人们能够在服丧期满和娱乐活动间,有一个更长的时间间隔,因为只有娱乐的时间延宕,才多少说明了,不但其悲伤的情感是真实的,就是对服丧礼仪的执行,也是真诚的,是丝毫不勉强的。正是早期儒家倡导的礼仪与情感的二元组合,那种在现实的对峙紧张乃至断裂中依然思考可能的和谐关系,经过文化历史的递相嬗变,成为小说《红楼梦》展开的基本命题。《红楼梦》体现了传统社会晚期的礼仪文化,也是情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摘编自詹丹《“情感学转向”与对《红楼梦)的再认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情感学转向”之说虽源于柏拉图时代对人的情感问题的讨论,却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费弗尔所发论文而确立的。
  B.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为研究《红楼梦》人物复杂的情感因素打开了视野。
  C.金玉姻缘在明面,而木石姻缘在前世,这也使得贾宝玉对两人的情感,一个是“理性”抗争,一个是近乎神秘的感觉。
  D.《红楼梦》中无论是男女之情,还是亲情、友情,都可从自然天生和外在礼仪的建构两个方面来探讨人物的情感。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开篇概述“情感学”源起和发展,实为引出下文,说明可以使用这种新视角来研究《红楼梦》,并会有新的思考。
  B.本文借鉴“情感学”研究的新思路打开了《红楼梦》研究的新视野,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C.作者举王熙凤哭吊秦可卿的例子,可以证明后天礼仪培养的情感因缺乏了自然天生的真情而变得可疑、耐人寻味了。
  D.本文论证思路精巧,先谈“情感学”引论点,再用《红楼梦》进行论证,最后实为证明早期儒家就已对人的情感有研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感学研究人的情感复杂因素,但同一个人物身上绝不会出现两种难分难解却又截然相反的情感。
  B.探春以主子身份保护丫鬟,这是主仆礼仪还是姐妹之情,类似的问题就是情感学研究讨论的关键问题。
  C.如果子路不是一个自觉恪守礼仪之人,不对礼仪的恪守那么彻底,他就不会讥笑刚服丧期满就去娱乐的人。
  D.《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和谐相处,正是受到早期儒家倡导的外在礼仪与自然情感的二元组合影响。
  4.小说中有些情感“不是理性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下列选项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紫鹃一切都为黛玉着想,两人有时既如姐妹又似母女,黛玉平日很孤傲的,唯独紫鹃的话,她是最能听取的。
  B.尤三姐风流标致又爱打扮,她对柳湘莲是一见钟情,后来柳湘莲因为吃了官司而远走他乡,她便独自等候心爱的人。
  C.金儿跳井,宝钗既不感慨也不伤心;她认为,逝者已去,哭也无用,还不如做些实事,让王夫人心安,认可自己。
  D.贾蔷作为恶俗的纨绔子弟,赢得了心气高傲的龄官的一片痴情,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的泥土中反复划一个“蔷”字。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延  陵
  冯至
  在长途的跋涉里,子胥无时不感到身后有许多的事物要抛弃,面前有个绝大的无名的力量在吸引。只有林泽中的茅屋,江上的晚渡,溧水的一饭,对于子胥是一个反省,一个停留,一个休息。
  如今他走入延陵的境内——他在子产的墓旁,在落日的江边所怀念过的那个人人称誉的贤人不是正在这里任何一所房子里起居,正在这里任何一块田上耕作吗?他想到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