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9580字。

  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价值,也有关于文学景观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更有不少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东游记》其十三)。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敦煌的阳关,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人尽皆知;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岳阳楼的名气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文学景观内涵的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尤侗《天下名山游记序》)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既然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故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 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 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D. 无名 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 (    )
  A. 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因苏轼贬惠州时创作的《赠昙秀》一诗而闻名,后世称其为西湖,此例符合文学景观生成的名篇效应。
  B.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C. 古典文学作品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D. 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是空间层面的、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存在,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叠加效应”的一项是(    )
  A. 崔颢的《黄鹤楼》,吸引李白、贾岛、陆游等人创造了大量诗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大地。
  B. 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武陵人”世代居住的“桃花源”成为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象征,“桃花源”也成了常德市的名片。
  C. 李白的《蜀道难》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蜀道的雄奇壮观之景,如今已成风景名胜的古蜀道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游。
  D. 浙江绍兴的兰亭因越王勾践在此种植兰花而著名,后又有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兰亭已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景点。
  4. 请简要概述“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是如何实现双向互动的?
  5. 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扬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学景观,唤醒了无数诗人曾经的记忆,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激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请结合姜夔的《扬州慢》,分析词中的对于“扬州”这座城市的“记忆”“想象”和“情感”。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形成广泛的影响”错,根据“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可知,缺少一个原因,形成“不断得以传播”“广泛影响”的条件还有“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