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7160字。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由于作家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作品文学性强。作者本身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李元胜《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张炜《我的原野盛宴》等作品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界认可。
  其中,作家阿来的创作尤为典型。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该书从腊月开始,按开花先后,记录了腊梅、丁香、含笑、芙蓉等20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文末提及婆婆纳:“坐在树下看花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看见脚下地边有微弱的蓝星闪烁,仔细看去,却是花朵展开不超过半个厘米的婆婆纳也悄然出苗,贴地开放了。”虽是闲笔,但诗意盎然,三言两语写出了微小的婆婆纳“一花一世界”的美好寓意。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冉浩《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汪品先《深海浅说》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蚂蚁、海洋科学等领域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作为先民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是中国文化博物学的典型代表。时至今日,它还指导着国人的生产和生活。因此,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也毫不为过,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
  1. 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作家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具有文学性,科普类博物写作具有科学性。
  B. 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按照花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增强了咏物抒怀的意味。
  C. 科普类博物书写的作家一般是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把看似枯燥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D. 余世存认为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时,进行耕种、施肥、灌溉和收割,并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体系,因此《时间之书》属于科普类博物书写。
  2. 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是“代自然立言”的生态文学,还是让大自然“说话”的博物写作,它们在记录自然、普及科学、提升环保意识方面至今都在发挥重要作用。
  B. “二十四节气”作为先民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它因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 古人是最具智慧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至”“立秋”“冬至”,就是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以此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D. “二十四节气”探讨 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讨论了人自身的成长。古人通过节气自警自省,提升自身修为,如雨水时“君子以思患预防”等。
  3. 下列诗中最不能将生产生活和自然节气统一起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B.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刘长卿)
  C.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
  D.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
  4. 两则材料均涉及到“博物书写”,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
  5.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都属于“博物书写”的范畴,请结合材料一,任选一篇课文简要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博物书写”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咏物抒怀博物写作具有文学性,科普博物写作具有科学性”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可知,曲解文意。
  B.“其对人与自然关系 思考,增强了作品咏物抒怀的意味”错误,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二句可知,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增强了作品咏物抒怀的意味”是因为“作者本身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
  D.“属于科普类博物书写”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余世存在参考大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节气都做了详细论述……探讨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讨论了人自身的成长”可知,《时间之书》是偏向于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狗之晨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她就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嗬,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处处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