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00字。
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过考察近代国人对月亮的认知、想象、书写,今人能够看到一个有别于古代中国、同外部世界关联紧密的、内涵复杂并带有一定现代性的“人文月亮”。
明清之际至民国时期西方月亮新知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曾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以天主教包裹月亮新知,其所传播的月亮知识一度在华占据核心地位。无论是传教士还是中国学者,他们都曾努力将中国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新知相互调和,致力于将月亮新知本土化。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冲击,对月亮的认识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的传统人文内涵却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实现演化和延续。
明清以降,月食认知的科学化趋势与朝廷救护月食制度以及民间有关救月习俗之间有着矛盾并存现象。月食新知的传入,乃近代国人最为关注的月亮新知的核心内容。相较于月食认知的这一科学化趋向,国人的月食“救护”实践却一直是相对滞后的存在。直到1908年底,清廷才宣布废弃沿袭两千年的传统月食“救护”礼制,最后几年还未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民间救月习俗的长期存续,有着情感化的人文因素交杂其间,救护者并非完全“迷信”,一点不知月食原理和成因,而主要是出于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情感作用:这可亲可爱的月亮在她清光正圆的时候,突然受了侵蚀,不问是何原因,我们都觉得不能袖手旁观。敲锣打鼓去救,这是出于崇高的感情的自然行动,这种手段的有无效果是不成问题的。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不乏对登月的想象。早在20世纪初,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及其续编就被鲁迅等人译成中文,在中国风靡一时。随后中国人撰写的各种旅月故事也不断涌现,陆士谔1909年出版的小说《新野叟曝言》,曾讲述中国人制造“醒狮”号飞舰,将国人送上月球,并把中国国旗插上月球山顶的故事。作者设想“飞舰”之门能自动开关,不仅舰内配有“空气箱”,还有利用太阳能的灯光,手按特设键钮,刹那间载人飞舰就能上天,读之颇感惊奇。
在传统中国,与月亮最有关系的民俗文化,乃是中秋节或中秋月文化。它既能从民俗节日文化的角度反映中国一般月文化的独特面相,也能从月文化的整体高度,体现其近代演化的时代特点。在近代中国,中秋民俗受到商业化和新兴休闲娱乐风气的显著影响,中秋月常常被当作大众消费的对象。尽管祭拜月神、祈求团圆的中秋习俗还广泛存在,但精英人士却普遍认为,这一节日理当从“神的迷信”逐渐进化为“人的娱乐”,事实上,从迷信祭拜逐渐改造为公共娱乐,也正是近代中国中秋月文化变迁的一大特点。
月亮的文学和艺术书写,无疑属“月亮的人文史”中的重要部分。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老月文化的精华所在之一。不同的版本,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最终表达出的主题,无不是对独裁政治的控诉、批判与反抗,以及对新世界的向往。“嫦娥奔月”故事的反复演绎,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而且参与推动了历史的变革。
(摘编自黄兴涛《什么是月亮的人文史》)
材料二:
现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是引动月亮人文内涵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但并非唯一因素。应该说,近代以来月亮“人文内涵”的变化是各种因素发挥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那些源自古老自然崇拜的文化习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解体。相对而言,月亮文化的保存比较完整,虽然有更严密、精确的现代月球知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传教士曾在西方月亮新知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传播月亮知识时往往以天主教内容作为外在包裹。
B. 《新野叟曝言》所讲述的中国人“醒狮”号飞舰旅月故事,读之颇感惊奇,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不乏对登月想象的明证。
C. 在世界范围内,进入现代社会后,源自古老自然崇拜的文化习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解体,月亮文化相对保存比较完整。
D. 月亮化身为定情见证者,是中秋文化的自然演进,是其“人文内涵”仍在不断延续的明证,是一种异质文化同步运行的状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08年底清廷才宣布废弃月食“救护”礼制,且最后几年还不能令行禁止,凸显了月食认知的科学化趋势与朝廷救护月食制度以及民间救月习俗之间的矛盾。
B. “嫦娥奔月”的故事反复演绎,不同版本,不同的故事情节,是“嫦娥奔月”故事形成和发展的显现,它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而且参与推动了历史的变革。
C. 长期生活在城中的人对月亮的感知越来越迟钝,甚至在视觉上经常处于“盲区”并呈现一种“消失”的状态,这表明月亮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正不断“退出”。
D. 而今我们仍然愿意遐想广寒宫的玉兔与嫦娥,仍然愿意将人类的复杂情感寄托于一轮明月,是因为月亮仍然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中。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情感作用”的一项是( )
A. 郑板桥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他征招民工修整水淹后的道路城池,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救济灾区壮男。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C. 高考期间,考生家长祭拜菩萨以求神灵保佑孩子考试成绩优秀,穿红衣着旗袍以求“红红火火”“旗开得胜”。
D. 人生就像攀登高山,本是向往到达山顶欣赏美丽的风景,可常常因背负着各种欲望的包袱,欲望越多越爬不上去。
4. 材料一、材料二均关注“人文月亮”,但各自关注的重点并不一致。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在茹志鹃的《百合花》中有一段关于中秋月文化的描写:“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百合花》的这段描写体现了中秋月文化怎样的变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海图
林森
①高空轰鸣与气流震荡让我额头滴汗手心冒水,我已经六十八岁,超长航线又极为耗人,但归国的念头是一个超级发动机,给我提供不竭的动力。去国数十年,我以为自己再没有归来的机会了,我以为故土所有的景物都已是幻想中的虚无,可此刻,飞机正在向着念念不忘的故土而去。
②当飞机进入中国境内,早被忘却的熟悉感,在体内复活——身体的记忆精准、猛烈、力大无穷,远远超过精神的铭刻。归来的飞机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在一九八六年,这里有中国为数不多的国际航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