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7100字。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
  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
  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                      。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
  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
  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
  “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
  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
  (摘编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
  材料二:
  ①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②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
  B. 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
  C.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D. 情绪是人人具有的,并非诗人的特权。因此,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
  2. 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
  B.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
  C. 材料一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梅”这一意象之所以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因为“梅”被古代诗人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且反复地运用。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C. 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D.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4. 下列不适合填入材料一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
  B.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
  C. 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许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档杆拍遍》)
  D. 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据,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5. 请结合三则材料的观点,赏析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的凄凉之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此……”错,原文是“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二者无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错,原文“作者在抒情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上那块河滩地
  曹多勇
  政德从村东出了庄,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向。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
  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