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450字。
高二语文试卷
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地动植物也无法逃脱人类制造的噪声污染。面对来自交通和其他因人类活动不断增加的背景噪声,许多动物不得不改变其行为,或迁移到更安静的地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噪声污染也在改变植物世界的景观。
研究发现,在嘈杂的地方,一些鸟类会以更高的频率鸣唱,蝙蝠很难找到猎物,青蛙也难以找到配偶。
噪声影响的是整个生物群落,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物种。一些植物在嘈杂的地区的生长状态更差,而另一些植物似乎长势更好,这主要取决于它们周围的生物群落在噪声环境下的行为变化。例如,灌丛鸦是松树种子的重要传播者。每年秋天,每只灌丛鸦都会叼起成千上万的种子,然后将种子藏在不同的地方。整个冬天,当其他食物变得稀缺时,灌丛鸦就会以藏起来的种子为食。它们没有找到的种子会发芽长成下一代树木。但它们会避开嘈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完成传播松树种子的重要工作。与之相反,一些蜂鸟却喜欢聚集在声音嘈杂的地区,它们更喜欢在嘈杂环境中筑巢,这可能有助于它们在这些地方为更多的花朵授粉。一种理论认为,嘈杂环境对蜂鸟的巢穴而言更为安全,这是因为它们不需要担心灌丛鸦伺机捕食幼鸟。
研究人员发现,灌丛鸦和其他动物一起在安静的树丛中收集种子,但它们从来不会出现在嘈杂环境的树下。喧闹地区的树下最终会成为老鼠的觅食地,但老鼠只吃种子,而不会将种子分藏散落在各处,因此,噪声干扰会影响松树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统计数字表明,安静区域的松树苗数是喧闹地区的4倍。显然,噪声不仅仅影响动物,还有可能会对包括植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摘编自俞之凡《噪声污染下的生物图》)
材料二:
从雨林中的声声鸟鸣,到海洋中鲸鱼穿越海域时低沉悠长的叫声,地球正在失去自然界多样化的声音。
在小范围的生态系统中,声音多样性丧失不仅表明一些物种正在消失,而且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其中的一些变化是人们通过倾听和观察就能发现的,例如,候鸟比往年抵达得更早,或平日里常见的昆虫或青蛙再也看不到了。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把松子传播出去,每年秋天灌丛鸦会种植成千上万松子。
B. 松树的种子往往是靠灌丛鸦来传播到不同的地方去的。
C. 冬天灌丛鸦食物中一大部分是松子,但其吃掉的松子没有其收藏的多。
D. 灌丛鸦不到嘈杂的地区,因而嘈杂地区的松树苗就比较少。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活动不断产生的噪声污染,不仅改变了许多动物的行为,也影响了生物群落,使得植物世界的景观也在改变。
B. 蜂鸟喜欢聚集在嘈杂地区筑巢,在这里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需要授粉的花朵,也不需要担心灌丛鸦对幼鸟伺机捕食。
C. 地球正在失去自然界多样化的声音,既是一些物种正在消失的结果,也是人类制造的噪声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的结果。
D. 在海洋深处,水生生物包括那些没有耳朵或明显听觉器官的物种,利用声音捕捉周围世界的信息,进行复杂的交流活动。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陆地动植物的角度,并以松树的繁殖与生存为例,陈述并反思了人类因为交通或其他活动产生的噪音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B. 材料二中受伐木活动影响较大的森林中生物的声音,比未经砍伐过的原生态森林中生物的声音有规律,这是通过录音和声音分析技术发现的。
C. 材料三中作者通过与视觉的对比,陈述了声音对于海洋中、陆地上生物物种进行交流活动的重要意义,倡导人们聆听美妙的自然之声。
D. 从材料一的噪声污染,到材料二对于声音的监测与分析,再到材料三对聆听自然之声的倡导,可见人类在不断地修正改进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4.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声音多样性丧失向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5. 三则材料观点鲜明例据充足。请分析三则材料在事例叙述上有何特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A.“为把松子传播出去,……种植……”错误,灌丛鸦是以种子为食,不是有意传播种子,也没有种植的意图。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盲艺人在流浪
朝 颜
他在村头的一棵高大樟树旁坐下来,扭过身子从布袋里掏出一把勾筒。无须竖起耳朵,他便能听见四面隐约的人声、牲口和家禽的叫唤声。就是这里了,他在心中默默地想着。
勾筒声起,他开腔唱起了“十八搭”:“各位老表朋友们,我一路迢迢来这村。拿起勾筒定好音,今日我来唱古文……”这,是他无数次向陌生的人们打招呼的方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