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5750字。

  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悲剧一直被称作苦情戏,是一种具有某种悲剧色彩的苦戏和哀曲。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是评判的冲突,它主要是描绘、展开作品中的恶毁善、奸害忠、邪压正、丑贬美的苦情历程,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批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中国戏曲悲剧冲突注重的是追求情节的曲折和任务的理想色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通过窦娥为代表的善被以张驴儿、楚州太守梼杌等人的恶所毁的悲剧经历,颂扬了“六月雪”般的“感天动地之善”。
  结局在悲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尾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的不同,以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似乎这样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但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含冤的死者必将显灵显圣,这种信念是从“人命关天关地”出发的,三桩誓愿的应验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结局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斯宾格也说:“悲剧以欢乐开始,以悲剧结局。”这些论述都证明了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与西方文化有紧密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一种原罪文化,人类终生的奋斗是为着赎罪,目的是死后回到上帝的怀抱。人类的现世生活充满罪恶与苦难,惟有死才是解脱。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中即表现为“哀而不伤”。《窦娥冤》第三折窦娥被斩,关汉卿又加了一个“平冤昭雪”,通过窦天章之手惩恶扬善,再如《赵氏孤儿》的孤儿复仇、《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需峰塔》的雷峰佛缘等也都是团圆结局,这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普遍的审美现象渗透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这种结局反映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起到了鼓舞人民不断抗争的作用。窦娥那般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怒气,使这个默默无闻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以决不妥协的性格划破那笼罩苍穹的黑夜,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
  (摘编自延慧《从(窦娥冤)看中国悲剧的美学特色》)
  材料二:
  戏剧自萌芽状态的春秋战国时起就具备了娱乐功能,至元代,历史长河中短暂的几十年,元杂剧作家们就创作了五六百部作品,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等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假丑恶,颂扬主人公的真善美,这些作品对百姓都具有非常强大的娱乐功能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被张驴儿、太守梼杌毁灭的悲剧经历,与中国悲剧戏曲作品中常见的恶毁善、邪压正的苦情历程相契合。
  B. 材料一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和斯宾格的名言都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与西方的原罪文化有关联,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
  C. 《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雷峰塔》的雷峰佛缘等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之美,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引导。
  D. 材料二指出,过去戏剧更突出教化功能,人物形象塑造刻板、戏剧冲突相似,缺少观剧的审美愉悦,这种倾向当下也依然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相比,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寓意更深刻。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谈及戏剧的教化之用,但材料一更侧重于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例,论述中国悲剧的美学特色。
  C. 由材料三可知,只要做到融入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就可实现经典作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求。
  D. 材料三指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指向古典戏曲的自信维度的“回头看”,其重要性高于指向创新维度的“向前看”。
  3. 下列关于戏曲的论述中最能体现“戏剧教化功能”的一项是(   )
  A. “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趋避。”(清•李渔)
  B. “曲之美听,在于声调。”(明•王冀德)
  C. “盖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清•何良俊)
  D. “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明•王世贞)
  4. 我们应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戏剧?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与西方的原罪文化有关联”错。材料一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和斯宾格的名言都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即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寓意更深刻”错。原文为“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响器
  刘庆邦
  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
  她以为有人大哭,惊异于是谁哭得这般响亮!当她听清响遏行云的歌哭是著名的大笛发出来的,就忘了手中正干着的活儿,把活儿一丢,快步向院子外面走去。
  他们这里生孩子不吹,娶新娘不吹,只有死了人才吹打张扬一番。
  大笛不可抗拒的召唤力是显而易见的,不光高妮,庄上的人循着大笛的声响纷纷向死了人的那家院子走去。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响器班子在院子一角,集体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吹奏。这是镇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