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470字。

  吉林省吉林市友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两种整本必读书,一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为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
  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属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昏昏欲睡的中华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脉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来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滋生的全方位优越感、都市无条件崇拜心理以及现代化傲慢和当代极度自负的心态。
  将两本书相比较,《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
  试举两个与笔者有关的例子。
  陕西关中东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润,难以泻排,秋庄稼难以收获,麦子种不下去。
  今年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
  在老家务农为生的六爸从来勤俭,过日子细致,种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对自己所务庄稼十分爱惜,他的庄稼也仿佛总比别人的长势好。
  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秣悉数卖与邻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
  养牛户称谢不已。
  ——这就是“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它土,却不愚。
  六爸的事,让我想起张岱《快园道古》记载的明朝故事——
  南阳李文达大父家种棉花,载卖湖湘。有三商交值三百两讫,忽邸舍失火烧罄。三商穷蹙,几欲自尽。公慰之曰:“汝货未及船,尚为我物。物失值存,我应还汝,汝若失此货本,何以为生?”即悉还之。
  此故事被归入“盛德部”。是说,明朝南阳邓州人李贤的祖父种棉花,将棉花运到南方去卖。与三位客商买主交易完毕,当天晚上就发生了火灾,将棉花烧成了灰。三位客商欲哭无泪,难受得都想自杀。李贤的祖父找到三位客商说:你们的船还没有离岸,发生火灾,棉花还算我的,我应该把钱还给你们。你们没有了这些本钱,拿什么生活?将货款全部退给客商。
  李贤(1408—1466)字元德,明朝邓州人。1433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曾先后辅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率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死后谥“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
  第二个例子还是今年秋季老家受灾玉米地的事。
  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淹了,玉米泡在积水里,无法收获,眼看倒卧霉烂,满目狼藉,简直无法收。
  但农民会坚持想办法收。收玉米所付出的人工还不算,光是其他投入,也远大于玉米所值。因此从价值利害计,明显绝对划不来。如果计价值利害,就应该不收,让它烂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种别的。但农民绝不那么干,非要眼睁睁明明白白做这个亏本的事。平时过日子仔仔细细、斤斤计较的农民,却丝毫不计算这个成本与付出,为什么?你问他们,他们很诧异: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难看得很,路上过来过去的人见了,骂哩!说这是谁家烂货什儿的,不像个正经过日子人……
  这就是质朴的农村人,他们只凭这代代相传的朴素自觉,就践行着孔子的话:“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钱穆先生说,用温情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温情的滋生,需要丰沛的生命去感受事物,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一切必然来自“格物致知”的自觉,“格物致知”使人良心得以发现,良心发现,为人做事,即便是普通乡土之人,也自然契合“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价值,此正“道不远人”之谓也。
  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良知属性的温情,才是真正的敬诚之情。那种带着乡土的馨香的情怀,是提升人整体生命质量和高度的情怀。
  (许石林《玉米地遭水灾后的两则故事:背后是一个让人饱含热泪的“乡土中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整体世俗价值有所偏失,而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和《乡土中国》,有助于找到文化血脉之本。
  B. “它土,却不愚”,作者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借此表现以六爸为代表的乡土百姓虽然遭受苦难但是仍然质朴守信的美好品格。
  C. 在第二个例子中,作者认为平时过日子斤斤计较 农民,不顾亏本地坚持收玉米,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批评而坚持这样去做。
  D. “格物致知”使人在为人做事时不违背良心,可以丰沛个体的生命,还可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命质量,符合“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一百多年的人类城市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文化不断崛起而乡土文化不断式微的过程。
  B. “以青秫悉数卖与邻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作者刻意强调交易过程的结束,意在暗示如果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六爸不退钱也无可非议。
  C.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引用孔子的话赞美农民坚持收玉米之事,说明作者认同农村人的做事原则,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
  D. 从作者所讲述的两个例子来看,现在的乡土社会虽然不断遭受冲击,但是仍然保留着许多乡土文化属性,这些都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资源。
  3. 下列选自《乡土中国》中的片段,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本色》)
  B. 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家族》)
  C.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礼治秩序》)
  D. 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做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地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血缘和地缘》)
  4. 作者在第一个例子之后记述了《快园道古》中的明朝故事,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5. 作者在叙述老家玉米地受灾的两个例子时,采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花看水,其实看山
  何永康
  ①四川洪雅县的瓦屋山,与我居住的城市并不太远,但多年来总无缘涉足,只给了一个念想。不过,这念想不断发酵,待某一时辰到了,像种子一样就会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终于,我来到了瓦屋山。
  ②到瓦屋山之前,我对其没有多少直观印象,吸引我的是“瓦屋”这个山名。和其他名山大川如华山、恒山、梅里雪山要么华美、要么深邃、要么奇异的名字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