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9770字。

  2023级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某些女性对自身本体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认识自我的生存意义,对生命有理想、有追求,认识内心有想做的事情,也认识到社会现实环境,思考外在现实能不能容许她自我意识得到发挥,实现她的愿望。现实或许不允许她完成愿望,会形成一种精神压迫以至于心理挫折,摧残自我存在的价值,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坚持自我信念,或完成自己的追求,或宁死不屈,赍志以终,这才是自我完成的女性意识。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经历了十年写作,增删五次,而且书名也改了好多次。我们仔细想想,有一种焦虑不安在触动心弦,逼迫他思考,到底用什么样的书名才合适,才可以展现出他最想呈现的这些人物、这些角色,以及她们经历的惨淡人生。他提到“金陵十二钗”的时候,后面题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讲的“其中味”是什么?作者是心灵极其敏感的男子,他在身边的女性身上,发现了她们真实人生处境的“女性意识”。她们都对自身经历感受深切,都有自己向往的追求。或许这种感受尚未形成明确的愿望,也不能清楚地作为志向来表达,但深藏在内心辗转纠缠的思绪却是真实的。作者也同时发现,这些女子虽然内心有所向往,但真的是身不由己,完全不能左右身处的环境,甚至也不敢站出来控诉,以行动去改变她们的血泪经历。
  曹雪芹以敏感的艺术心灵,发现了女性生存应有的自我主体性,并且通过艺术虚构,体现了这些女性自己无法清楚表达的主体性。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各自的特殊人格,在小说里因情节铺展的要求,展现程度不一,但是人人都是独特的血肉存在,都有自我的生存经历,都是真实的生命告白与见证。《红楼梦》特别突出“几个异样女子”,为她们的人生际遇抱屈,刻画了有血有肉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让我们体会女性在传统社会环境的挣扎,显示文学想象对人性与人生处境有相对超越的感知,反映了艺术的普遍性价值。
  在这些女性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道德压制铺天盖地,但是书中突出了“几个异样女子”,她们内心有着自我的道德天平,总是无法与社会规约取得平衡。假如我们只浮泛地使用《红楼梦》的浅层话语,套用佛家说的“苦海无边”,那么能不能“回头是岸”?作者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一来是因为书稿没写完;二来是书中这些“异样”的女性角色,差不多都是遭遇比较凄惨的,总让人掬一把同情之泪,难以在艺术想象的境界中安顿她们受摧残的灵魂。总之,套上传统通俗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捞根稻草就是彼岸宝筏,让人觉得很不顺当,不禁猜想曹雪芹的心境也不可能稳当,是否会感到辜负了他笔下的“几个异样女子”?
  我们读《红楼梦》,如何从“满纸荒唐言”中,体会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知道他“痴”在何处,理解“其中味”呢?其实,作者的感慨,就大有深意,不能肯定如何让自己满意,也不能确定读者是否能够理解。他围绕着“几个异样的女子”,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故事,后世读者能够体会并理解其中深意吗?这里牵涉读者接受的艺术参与,以及时空隔绝之后的文化阐释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成为文学经典,一字一句都有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现代读者阅读此书,不论男女,都知道这是不世出的经典,阅读体会很自然地就加入了对人类生命意义的关注与反思,不再是消闲性质的随手翻阅了。现代的人们,只要不是传统男性主导意识的信徒,都清楚地认识到《红楼梦》的女性角色有其“女性意识”,思考传统社会女子遭遇的情景,感受女性内心世界的波澜,由此而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呈现出苦海无边、幻海无涯,是因为作者受了佛道思想的影响,对人生的幻灭做了总结,感到世事无常,沧海可以桑田,看到人生现实有一定的虚幻性。世事的虚幻性让人痴迷,带来痛苦,这是传统文人作家习以为常的表述,跳出红尘好像就一切都解脱了。然而,要超越真幻的困扰,直面人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欢乐、挫折与悲哀,哪里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放下”的?我想,鲁迅极其不满高鹗续作的原因,是觉得贾宝玉最后在雪地里“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跪拜父亲之后,向红尘世界告别,未免装腔作势,又过于轻易而庸俗了。我们无法知道曹雪芹是否能够写出让自己满意的结局,不过现在的版本所展现的人生处境,已经是缤纷多彩、光怪陆离,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遭遇,也能显示我们所谓的“女性意识”。
  (节选自郑培凯《重读〈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女性意识》,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中自我完成的女性意识,来自于女性在被现实压制的情况下,对随之带来的精神压迫和心理挫折等负面影响的反抗。
  B. 曹雪芹发现书中的女子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追求向往,虽然不能称之为志向,但是她们深藏在内心辗转纠缠的思绪却是真实的。
  C. 曹雪芹通过不同情节塑造人物,展现“几个异样女子”的人生际遇与挣扎,显示了文学想象对人性与人生处境有相对超越的感知。
  D. 作者认为,曹雪芹创作时内心可能是不安稳的,因为他并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女性内心道德与现实规约相平衡的办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曹雪芹多次改书名的原因是他内心焦虑不安,想要找到最合适的名字,以更好地塑造那些具有“女性意识”的“异样女子”。
  B. 作者认为,后世的文学阐释深入,读者的艺术参与度高,现代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都能够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C. 作者觉得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受到了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体现出了他对人生幻灭、世事无常的迷茫和痛苦。
  D. 虽然鲁迅对高鹗续写的情节极其不满,但在作者看来,现行的全本《红楼梦》已经能够体现出本文所谓的“女性意识”。
  3. 下列选项中的相关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B. 贾探春兴利除宿弊
  C. 贾迎春嫁给孙绍祖 D. 林黛玉哭诵《葬花吟》
  4.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有人认为“红楼梦”作为书名更合适。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这一判断的理由。(4分)
  5.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一回。请据此并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阐释曹雪芹的“女性意识”。
  自又云:“……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