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329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B. 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
C. 跨媒介阅读让阅读者身份多样化,人人都可能成为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D. 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
2. 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
B. 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C. 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
D. 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B. 观看完电影《我和我 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C.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
D. 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4. 材料一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时,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雷雨
曹禺
[前情介绍]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闻晴天霹雳。在四凤苦苦哀求下,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繁漪偷听了周萍、四凤、鲁侍萍等人的对话后,先是叫来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然后喊来周朴园。
[繁漪跑到书房门口,喊周朴园。
鲁侍萍 (慌)四凤,我们出去。
繁漪 不,他来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