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20字。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说明:
  1.本卷共6页,计20大题(包含单项选择题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姓名、准考证号等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所有试题都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在指定位置用0.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在试卷或者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运用(26分)
  1.结合语境,完成题目。(7分)
  烟花三月天,醉美是扬州。从古至今,古城扬州让人们魂牵梦莹,流传下一个个“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风雅佳话。人们常在阅读中穿越时光,领略典籍里的“烟花三月”,领略扬州琼花的亘古魅力。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这是欧阳修《答许发运见寄》中的诗句。关于琼花,还有很多吟咏与传说。
  明代曹璿的《琼花集》(别下斋校本)更是以五卷体量翔实生动地讲述“琼花故事”,开篇“吾扬琼花,世传海内一本,信矣”直接奠定琼花【甲】______的地位。扬州太守王禹偁在《后土庙琼花》序中写道:“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云。”名人题咏始此。曾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于其旁筑“无双亭”的章节均收录于其中。
  (1)给加点字注音:校本(    )(1分)
  (2)指出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错别字并修改:“______”应改为“______”(2分)
  (3)填入【甲】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举重若轻 B.举一反三 C.举世无双 D.举棋不定
  (4)短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主干是:______(2分)
  2.在①—⑧处填写相应的名句。(8分)
  诵读古诗文,既能身临其境、怡情悦心,又可启智增慧、提升素养。“①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也写出诗人内心的“静境”。“凄神寒骨,②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反映了作者当时压抑的心境。“③______,④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既描写动作,点明地点,又运用夸张,形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形象地抒发了她的感慨。“挥手自兹去,⑤______”(李白《送友人》),借马嘶叫衬托离情别绪,突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⑥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洞庭湖磅礴的气势,极富感染力。“⑦______,⑧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与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3.宜城中学举行“身心两健??青春游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加。(11分)
  【活动一:倡导低碳说设计】
  (1)右图是怡宝在科普展板上设计的一张“低碳生活”公益宣传画,图文并茂,颇有创意。请你先运用
  对偶修辞,帮忙完成宣传语的下句(上句为“选择低碳生活”)。再说说是否赞同图中的“行人在树林中骑自行车”的设计。(4分)
  【活动二:字斟句酌改信息】
  (2)学校拟开展“和为贵”专题讲座活动,下面是艾扬发给县关工委张老师的短信息,其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中在表述上均有不妥之处,请分别说说不妥原因和修改建议。(4分)
  张老师,您好!我是宜城中学学生会的艾扬。原与您约好明天下午两点,①我到您办公室商谈我们学校开展“和为贵”专题讲座。但因我突然遇到急事,不能前往,故只得改期,请您多多包涵!②不知您下周何时有时间,我定会准时光临贵处。谢谢!
  【活动三:巧用古诗创文案】
  (3)艾扬在网络上搜索到一段引用古诗词创作“烟花三月??青春游扬”文案的文字,请帮忙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提起扬州,许多人必要提一提雨,难怪这里的雨与别处的就是那样的不同,仿佛有一重造梦的意思。
  ①时而又腾雾菜洼,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
  ②扬州春雨,轻柔似雾,时而漫过东篱,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
  ③这正应了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④迎风而立,细细的丝雨轻吻素面,湿了人的脸庞、润了三千青丝。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
  二、阅读理解(61分)
  (一)名篇名著(13分)
  4.下面对作品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主要采用定点换景的方法写景;而梁衡的《壶口瀑布》则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景,如通过仰视、平视、俯视等,写出了枯水季节瀑布的特点。
  B.《最后一次讲演》一文,运用对比,并交替使用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通过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有机结合,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朱自清著的《经典常谈》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并不过于讲究所谓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接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对“经典”进行阐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