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8620字。
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B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关键是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中的瓶颈是难以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本。21世纪以来,文化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社会化大生产和文化生产力的概念成为主导词。方式转变的背后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以及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文化生产力提升,这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国家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体现,其意义自不必待言。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某些关键词,如“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材料二:
随着数字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形态迅速崛起,以鲜明的数字化、虚拟性、开放平等性、方便快捷和多元性等特征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呈现的新价值取向、新风尚,吸引了人们大量的关注,同时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以中国戏曲为例,让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戏剧舞台空间的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数字化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助于突破文化资源转化的瓶颈。
B. 文化数字化不仅可以让文化发展保持健康和活力,还可以推动文化观念的更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
C. 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是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技与道由此得以实现融合,供给侧与需求侧得以打通。
D. 文化数字化使戏曲等传统文化打破传统舞台边界,突破旧有的观演关系,焕发出传承和传播的新活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加快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质上就是靠思维方式的创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B. 文化和科学技术一样是生产力已成为世界共识,文化数字化和文化经济学等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撑和经济基础。
C. 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从演出内容到形式的变革创新,融会中需注重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审美的相得益彰。
D. 舞剧《水月洛神》让数字技术介入舞台,呈现数字艺术效果,让表演在智能空间中虚实并行,给观众带来文化场景新体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观点的一项是( )
A.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数字人在钱塘江上踏浪来到主会场上空,和现场火炬手共同完成了创意点火,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
B. 从与“李白”隔空对诗,到“长安十二时辰”的沉浸体验,不断创新的立化场景、文创产品让西安成为网红城市,激活城市经济。
C. 越剧《新龙门客校》将整个剧场布置成一间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演员与观众多次互动,满足了观众沉浸式观剧的体验需求。
D. 杭州市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协同开展算法模型创新攻关,带动杭州人工智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
4. 请结合两材料谈谈下面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潮持续升温,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而广受好评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到古典美学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而一票难求的民族舞剧《红楼梦》,从用动画点燃“唐诗热”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到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并引发国学热潮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强大的时代魅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 能力。
C.“重要抓手是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技与道由此得以实现融合,供给侧与需求侧得以打通”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文化数字化战略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可知,“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最终结果,而不是手段,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技与道实现融合后,才能“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昨日如初(节选)
樊建军
他极不安分,满世界乱跑。如果有只记录仪把他走过的线路记录下来,得到的是一团乱麻,像蚕吐丝织茧,又像女人缠毛线。
此刻,他却像只孤鸟呆立,笨拙地转动脑袋,左瞅瞅,右望望。对岸有个男孩在放风筝,牵线、仰头、奔跑,四肢舒展,头发飞扬。风筝飞起来,越过柳树壁,往高处蹿。他说,我的风筝呢?他左顾右盼,而后一只手弯曲着擎过头顶,蹒跚地跑起来,一边欢呼,“我的风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