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0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学派崇尚“坐忘”“吾丧我”的精神,追求自我陶醉,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
B.正确理解并吸收老子无为思想,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体现了顺自然、因物性的道家主张。
C.中国人用活的直接的亲身体验把握世界,缺少探索精神,所以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笼统。
D.西方人习惯用偏于抽象的逻辑观念向外看,在应对历史灾难上经验不足,不及东方人更从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错误。从原文“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来看,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C.“所以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笼统”错误。在追求真理和领悟时使用的是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而非对宇宙的认识模糊笼统。
D.“经验不足,不及东方人更从容”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是中国文化的长处,不能说是西方人的缺点,文中在这一点上没有进行比较。
故选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重直觉轻逻辑这一思维的特点,使墨家和名家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B.儒道两家思想水火相立,在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主张上却相生相成,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
C.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是形而上者,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认识宇宙万物关系时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
D.实现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道和器的优势,既要以道御器也要道器并重,才能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
3.下列选项,体现材料一儒家无为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C.数詈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请用材料二横线上的句子分析下面这首诗。(4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