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240字。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历史文化遗产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走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文化遗产里铭刻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因密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外来论”“晚出论”“落后论”等不攻自破。
  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文明特性在文化遗产中得到了充分表达。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57项,其中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长城、都江堰、大运河作为古代工程史的奇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故宫、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平遥古城、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文明样态,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丝绸之路、鼓浪屿等世界文化遗产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和平性。像故宫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都囊括进来,无疑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化遗产增强了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党历史上的重要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红色文化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先烈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牺牲精神构筑了中华民族勇毅前行、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信心百倍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董冰《赓续文化血脉 守住民族之魂》)
  材料二: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沧桑巨变而流传下来,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传承和利用。近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健全各层级博物馆、传承保护基地、国家文化公园等,改善文物藏品保护条件,把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统筹起来,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建立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文化遗产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方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B. 故宫具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既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C. 文物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是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守好这几条线,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好历史文化遗产。
  D.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具有其鲜明的创新性,这有力地反驳了“外来论”“晚出论”“落后论”等观点。
  B. 我们党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利用这些资源讲好“大思政课”,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C.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我国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在保护中发展。
  D. 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以及与其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热爱和平、开放包容的品质。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
  A. 朱家峪村是山东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开发旅游项目,把村民集体迁出重新安置。
  B. 北京胡同改造,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留胡同特色,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C. 太原通过建设各种类型博物馆,推进“博物馆+”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D.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国家开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了以大运河为中心的国家文化公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内容上的联系。
  5. 习总书记倡导,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代传下去。请结合材料分析保护、传承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文物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是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错。无中生有。原文并未交代“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的具体内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
  A.“中华文明具有其鲜明的创新性,这有力地反驳了……”错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