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070字。

  酒泉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 二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边塞诗会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现在,我们举一些著名的作品为例,将这一现象加以说明,并试拟一个答案如次。
  高适《燕歌行》是边塞诗的名篇。当时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733)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遇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本诗中涉及地名的诗句有“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征人蓟北空回首”“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大漠穷秋塞草腓”。
  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以北,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奚族的故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南部长城以外地区,契丹故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张守珪当时担任着幽州节度使,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奚、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
  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在这里是同义语,指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奚、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兰察布盟境内,与奚、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奚、契丹作战。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就是位于今青海省。雪山位置,诸书所说不一,但从诗中所写来看,则以系指横亘于青海与玉门关之间的祁连山较为恰当。玉门关是汉、唐两代通西域的要道,在今甘肃省西部。汉楼兰国故地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西。青海之名,始于北朝。所以本诗地名是汉、唐兼用的。但此诗既云破楼兰,就事论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这支部队没有从青海出发,越过雪山,再出玉门关的必要;它完全应当走汉以来通西域的老路,经过武威、张掖、酒泉等地以出玉门关。同时,有一座雪山亘在当中,由青海西望玉门关,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太远了。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的实际,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现互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显然地是为了要更其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
  上述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作者的用典这一艺术手段分不开的。汉、唐两朝有许多可以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当诗人们写边塞诗的时候,也往往是这样做的。所以今地与古地之间的方位,距离不符实际的情况,也就往往置之不顾了。
  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边塞诗在使用地名时常常会出现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B. 材料一列举了高适《燕歌行》中六个地名,其中有三个地名是运用典故,不是实指。
  C. 唐人在写边塞诗时,常会使用一些汉朝地名,即使汉唐地点的方位、距离不相符。
  D. 岳飞后人搜集岳飞的所有诗文编成《金佗稡编》,其中没有收录《满江红》。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青海和玉门关之间横亘着祁连山,如果王昌龄《从军行》的地点是实际地点,则诗歌前两句就不符合事实。
  B. 在遇到古诗中的地名时,我们必须辨析清楚这些地名是实指还是用典,否则就不能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C. 材料二认为《满江红》中“贺兰山”是实指,而它不在宋金的边界,也远离金朝的首都,因而该词不是岳飞所作。
  D. 关于古诗中的地名是实指还是泛指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前代或同代诗人的使用该地名的习惯来作出推测。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分析高适《燕歌行》时,首先交代诗歌创作的时空背景,这是作者展开论述的前提。
  B. 材料一指出了《燕歌行》《从军行》中古地名如今的位置,以便论述诗中地名在方位、距离上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C. 材料二开篇明确观点,即岳飞《满江红》是明代人托拟之作,并引余嘉锡的相关论述作为佐证。
  D. 材料二末段根据《书武穆王词后》末行署年来断定《满江红》的作年,反映了文章论证的严谨性。
  4. 两则材料都分析了古诗词中的地名,其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 假如你是材料一的作者,你会赞同材料二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岳飞后人搜集岳飞的所有诗文编成《金佗稡编》”错。于文无据,材料二并没有说明《金佗稡编》是岳飞后人搜集的岳飞所有诗文编辑而成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我们必须辨析清楚这些地名是实指还是用典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兵列传
  汪曾祺
  “你问我是怎样参加革命的?——我小名叫个如意,从小可不如意。我父亲生我们哥儿七个。我虚岁十五上就揽了工。给汉人种地,给蒙古人放马。白天干,晚上还要找点零活。那年来了八路军。俺们这几也成立了抗联会。有一天晚上,有人叫我。我以为是找我干点零活。原来是抗联会敛了一批军鞋,要送给八路军去。他们问我敢不敢去,——那会儿遍地是鬼子、汉奸,八路军没个准地方。我说:‘咋不敢!’八路军挺和气,还给好的吃。我说:‘下回再有这事,我还去!’去了几次,就熟了。有一次,他们走失了一匹军马,找了几天了。我问了问是哪天走失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