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810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7月2日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者
  ①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必须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换言之,任何一个小说家,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互文”的天罗地网,然而小说家对待这一沉重现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以开天辟地的姿态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的主流,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也就是说,从新文学发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目光始终是关注着当下与未来,有意识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自然是孤独的。
  ②在极端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小说以一种新的姿态开始自己的书写,我们的现代文学就这样以断裂性的“革命”肇始了。我们的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都是重新厘定的,而且对于固有的文学标准具有颠覆和否定性质。自然我们也不可能希求现代小说创作中会出现积极建构与古代主流文学表意符号系统互文指涉的作品,我曾指出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互文”手段——用典,在现当代小说中,几乎失去了合法性。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郑重其事地列出禁条:“六曰,不用典。”五四时期似乎还对此问题有所争论,胡适还要适当地作以说明。但在此后越来越被现实和创新挟裹的现当代小说创作中,这个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视为“陈腐酸朽”,轻易不会有现当代小说家去冒这个大不韪。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这一断裂认定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犯下了某种“错误”。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成是“革命”的代价,是先行者探路时付出的“牺牲”。
  ③如果说,我们此刻对这“代价”与“牺牲”会有些叹惋或遗憾,那也是站在近百年的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基础上,相对从容地评判其成败得失时产生的。进一步说,这些“叹惋”与“遗憾”,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产化环境下,勾勒出某种中国小说叙事可能的“愿景”刺激下产生的。
  ④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之所以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还存在客观原因,这就是小说家们所关注和表现的中国社会,与《红楼梦》产生时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无论是主流的小说家还是批评家都认为:那些旧有的文化记忆与所要表达的崭新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断裂、无助甚至有害于对现实的表达。而且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文化记忆的“互文”关系,势必会影响小说的风格和美学趣味。而这样的“旧”风味,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任何一个分期中——无论是破旧立新的五四时期、崇尚写实的二三十年代、“左翼”和“抗战”成为旗帜的40年代,还是逐渐实现文学“一体化”的“十七年”时期,更不要说“文革”时期了——显然都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
  ⑤新文学的确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断裂”,但事实上,文化很难人为地“彻底斩断”。作为文化中的人,无论如何进行描述,集体无意识也好,耳濡目染的浸润熏陶也好,中国现当代小说朝向中国文学和文学传统的“互文”之桥,并未彻底断裂。虽然这些小说家和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只是不同的历史分期中处于主流之外的特殊存在。直到新时期之后,中国小说创作日趋多元化,一些小说家在“寻根”“怀旧”其至是“倒退”的探索中,某种程度上开始修复一度跌落的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⑥如果我们想全面表述现当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上显然是个太过粗疏的梳理。而且“断裂”与“修复”又是太过现象化的描述,对于这一关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缺乏阐释能力。然而这个粗疏的梳理,却也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文学史事实,那就是,《红楼梦》中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互文修辞,并未在现当代小说创作中得到很好的继承。而且某种意义上,甚至都未得到正面的认识和评价。譬如茅盾的《节本<红楼梦>》,其中删节的重点之一,就是文本中的诗词歌赋和一些不相干的文化描写。这些元素是构成《红楼梦》独特的审美品质的重要力量,然而却曾经被茅盾认为价值不大,这显然是迥异的小说观念的统摄下,才会产生的价值判断。
  (选自计文君《曹雪芹的遗产》)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个小说家,在“互文”的天罗地网面前是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的,然而小说家对待这沉重现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
  B. 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
  C. 中国现当代小说家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的原因,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外,还因为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D. 中国现当代主流小说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文化记忆的“互文”关系,势必会影响小说的风格和美学趣味,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本内容上看,文中重要概念“互文”并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但提出“用典”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互文”手段,一定程度上可借以理解“互文”概念的内涵。
  B. 胡适列出禁条:“六曰,不用典。”五四时期似乎还对此问题有所争论,胡适还要适当地作以说明,说明现当代小说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被现实和创新挟裹的。
  C. 第⑤段中,“集体无意识也好,耳濡目染的浸润熏陶也好”,两个“也好”列举了两种连接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文学与文学传统的“互文”之桥的方式。
  D. 在经历了五四时期、二三十年代、40年代、“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之后,新时期文学“旧风味”终于受到了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
  3. 下列选项,最能用来支撑第①段观点“有意识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自然是孤独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必须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
  B. 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视为“陈腐酸朽”,轻易不会有现当代小说家去冒这个大不韪。
  C. 新文学的确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断裂”,但事实上,文化很难人为地“彻底斩断”。
  D. 新时期之后,中国小说创作日趋多元化,一些小说家开始“寻根”“怀旧”甚至是“倒退”的探索。
  4. 《红楼梦》独特的审美品质的重要力量,却曾经被茅盾认为价值不大,作者认为是“迥异的小说观念的统摄下,才会产生的价值判断”,请结合全文梳理一下当时中国的小说观念是什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小说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错误,原文是“中国小说的主流”。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嫂
  沈从文
  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咒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王嫂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