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4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诤:我注意到《百年新诗选》的编者都是学者,并没有吸纳进诗人或者评论家,这是一种怎样的考量?
  洪子诚:开始我也征求过一些诗人和评论家的意见,也邀请西川加入。西川是位优秀的诗人、批评家,但他提出的篇目和我的设想差距太大,他毕竟不是做新诗史研究的,对历史情境缺乏较全面的把握,这样合作起来就很困难。最后决定,还是找对新诗有自己体会的学者来担任。除了我和奚密之外,吴晓东、姜涛和冷霜都是新诗史研究者,在大学也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姜涛和冷霜虽然也是诗人,但他们的身份更多还是新诗史研究者。这样的编者班子,可能会有一种学院派的“偏见”。因此,《百年新诗选》也就是“一家之言”,应该也有表达不同理念和编选标准的选本,让它们构成对话的关系。
  【甲】
  王诤:你们如何确定选编的原则和具体标准?入选的诗人和作品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洪子诚:我开始提出了几条体例的想法,经过讨论获得认同。一个是以诗人为主,不是以作品为主。有的诗人有一两篇不错的作品,但总体上说他在诗歌史上的位置并不重要,就不考虑。入选诗人要有一定的写作量和时间长度,有一定稳定性。这主要是针对在时间上很靠近的诗人。作品选取的原则,以诗人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为主,同时也兼顾文学史影响的方面——这两者并不是都很统一,如近些年林徽因的名气不小,但她肯定不是一位很好的诗人。我们给这两册诗集取名,上册是《时间和旗》,下册是《为美而想》。“时间和旗”取自诗人唐祈40年代一部诗集的名字,不过把“与”弄成“和”,也是将错就错,觉得“和”更好。“为美而想”取自80年代青年诗人骆一禾的诗句。“旗”的意象,在冯至《十四行集》的第27首中也出现过:“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无穷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这两个书名,也许能一定程度表示我们选诗的标准:诗与时代的光、黑夜、草木荣枯的关联,以及将“把不足道事体”的有创造性的凝定、“构型”。说起来,我们几人都不大喜欢感伤和滥情的作品。
  【乙】
  王诤:你们合作过程中有怎样的分工?是否出现分歧?如何协调、解决不同意见?
  洪子诚:大体趋于一致。但还是存在不同看法,只有经过协调解决。这个过程中,也不是绝对的少数服从多数,如果有一位主编坚持某一诗人必须入选,我们都会尊重他的意见,因为这种坚持有他的理由,况且有时候少数人的看法可能是真知灼见。分工采取“认领”的方式,也是顾及个人不同研究领域。奚密对中国台湾、香港现代诗有深入研究,和马悦然合作编选过《20世纪台湾诗选》,这次请她加盟,也是考虑到她对这一部分很熟悉。我和冷霜比较侧重当代部分,吴晓东侧重现代,姜涛是现当代都兼顾。说到分歧,比如对于木心,也有不同意见。我就不大喜欢他的诗,抛开“原创性”的问题不说,我不喜欢那种姿态。不过人活在世上,包括为人、写作,不论是否有意识都在呈现某种“姿态”吧。
  王诤:我注意到《百年新诗选》2015年第一版出版后,《读书》杂志曾经召开过一次座谈会,你在会上提出“新诗历史,就是维护‘边缘’地位,与出离边缘地位而进入‘中心’的两种诗学主张、诗歌潮流交错、变换、冲突、协商的历史。”能否就这一观点展开谈谈?
  洪子诚:我讲这个话是有背景的,这主要是关于左翼诗歌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川是《百年新诗选》原受邀编委之一,但他提出的选诗篇目缺乏对历史情境较全面的把握,编选理念与学者编委难以兼容。
  B. 冯至《十四行集》第27首中“旗”的意象与唐祈诗集名“时间与旗”共同启发了《百年新诗选》的编委,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诗集的命名和选诗标准。
  C. 编委对是否收录木心的诗存在分歧,洪子诚先生认为木心的诗在“原创性”上存在问题,也不喜欢其写作姿态,但承认写作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种“姿态”。
  D. 艾青、洛尔迦、艾吕雅、聂鲁达、希克梅特的诗与现实生活有效关联,内容上直接介入了时代、革命运动等,多是不乏诗意和诗质的佳作。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见”“一家之言”的说法意味着《百年新诗选》的专家学者编委希望不同的新诗理念和编选标准能够共存,选本彼此构成对话的关系。
  B. “我们几人都不大喜欢感伤和滥情的作品”是对林徽因“不是一位很好的诗人”的含蓄说明,她的作品思想艺术成就不高,与其文学史中的影响力不匹配。
  C. 访谈对象不赞同将“百年新诗”历史用两种诗歌主张、诗歌潮流的关系来归纳,“维护边缘”与“进入中心”这组关系主要适用于左翼诗歌的评价问题。
  D. 《百年新诗选》的出版面世主要是为了总结、研究新诗历史,而不是为了解释现在和预测未来,这部诗集的出版与再版也可以看作一种为诗歌作辩护的方式。
  3. 下列选项中,言说者与文本标题中“少数人”的境况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不管你采取什么姿态,大时代的魅力与阴影挥之不去。我能理解年轻一辈的郁闷与惶惑,但无论如何请不要躺平。越是困难的时候,越必须有人顶住,咬紧牙关闯过去。”
  B. “批评家的冒险在于,你跟作者和作品一起承担了一个对未来的无知。不像做文学史的人,他们是享有一种后见之明,所以我们做当代批评或者跟同时代人的文学对话,困难重重。”
  C. “作为一个以文学为业的学生,我时常感到无比迷茫与疲倦,深感徒步的艰辛。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是一场孤独之旅,而当下选择这条路的人,又必须是一个勇士。”
  D. “虽然我们的写作也受到了ChatGPT的严峻冲击,但非虚构写作强调创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在场’意识,依赖大量的采访、观察和调研,较难通过人工智能发布程序指令来实现。”
  4. 原访谈内容中,访谈者还问及“你怎么看待打工诗人、打工诗歌”,文中最恰当的提问位置是(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5. 《百年新诗选》收录了昌耀诗作,下面是诗集《昌耀的诗》的内容简介,请根据文本说明其入选理由。
  《昌耀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诗集由作者亲自编选确定,收录自1955年到1998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66首,囊括其毕生诗歌创作的所有代表作品。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壮美。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收入代表作品《慈航》《斯人》《太古(拟古人)》《峨日朵雪峰之侧》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直接影响了……选诗标准”错,原文是“也许能一定程度上表示我们的选诗标准”。可见,原文是说“也许能一定程度上”,而不是直接影响了诗集的命名和选诗标准。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遇
  【阿根廷】博尔赫斯
  那件发生在1910年的事,尽管我在内的所有目击者都立誓要守口如瓶,最终还是不胫而走且越传越离谱。
  那晚,表兄邀我到某乡间别墅参加一个烧烤派对。坐了很长时间的火车,到别墅时天色已晚。我感觉到,这地方尽是些古里古气、原始粗糙的东西:烤肉散出的香味、那些树、那些狗、那堆堆篝火。
  来客全是大人。我后来才知道,最大的也不过30岁。他们带劲地谈论着名马啦,摩托啦,女人啦,我对此懵然无知。为了掩饰一个孩子在大人中间的孤独感,我灌下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