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7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大理州普通高中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3个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媒介语言现象就是社会现象,如果将我们怎样说话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视为素养问题,那么素养养成的背后则是我们能够怎样说话和我们为什么说话,即社会提供的媒介载体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特定的媒介语言和表述方式是媒介素养的基础。
  “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大变革时期,大众媒体、思想启蒙使命感和公共议论形式同时发生大变化,“报章体”就是这三者之间积极互动的产物。在各种阻隔社会流动的体制性、技术性障碍被不断克服的大背景下,由互联网搭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以“节点”的开放性方式将每个人联结起来,媒介成为了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个人的也就是公共的,这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的知识从“注释时代”转到了“评说时代”。我们据此可以判断在新媒体时代,“评说体”即将成为新的媒介语言范式。
  当媒介还居于社会的特殊位置时,专业化的语言范式和表述方式是媒介独特的文体标志。英国作家艾迪生认为在国王议事厅、图书馆、学校和学院中传播的媒介与在俱乐部、公民议会、茶桌和咖啡馆传播的媒介的写作样式是不同的。新媒体时代媒介语言的突破性变化是“即时”,移动媒介工具彻底打破了专业媒介的技术性垄断,理论上使所有人都具有即时接收超时空信息的优势。于是格式化的媒介用语和写作样式无法与移动媒介带动的点触式、划动式阅读并即时分享的传播方式相匹配,因此其传播范围逐渐缩小,媒介用语从专业媒介语言转向大众语言。
  媒介语言是社会沟通的载体,人们通过媒介用最明确、最能够表达自己意愿的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是为了实现民主而有效率的集体协商。互联网意味着人们不用集合就可以获得并相互传递更多的信息,社交媒体轻易地突破划分信息传播范围和等级的体制界线,
  实现所有人的信息共享,其中既预设了可以让所有人及时规避相关风险的立场,也会放大“多数人的暴力”的破坏性。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将“尊重人”作为新媒介语言素养的核心。
  (摘编自南山《新媒介语言中的媒介素养》)
  材料二:
  新闻是被建构的产物,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的社会表象。那么,对于公众而言,我们还需要追问的是:如何透过这些表象来探寻生活世界的真谛?一个根本前提是,我们必须掌握解读新闻的理念与技巧,这也是现代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新闻的基本特质,公民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来解读新闻。
  一、真实性的判断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介素养由媒介语言和表述方式构成,其背后是媒介载体和社会价值取向。
  B. 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使命感等发生了变化,因此“报章体”具有了评说性。
  C. 移动媒介工具打破了专业媒介的垄断,带动媒介用语从专业化转向大众化。
  D. 互联网社交媒体虽实现了所有人的信息共享,但催生出了“多数人的暴力”。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时代,媒介成为了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人与人之间联结更加便利。
  B.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义,只要内容真实可信,该报道就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C. 新闻报道如果过多地使用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副词等,就不符合客观性理念。
  D.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加“亲民”,但媒介主体的素养也会良莠不齐。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现象到本质,从媒介语言范式和用语的变化到新媒介语言素养的核心,论述深入。
  B. 材料二从读者角度阐述现代公民培养媒体素养的一种路径,其写作角度与材料一完全相同。
  C. 材料二语言平易亲和,设问句和第一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提高了文章可读性。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媒介素养,而且作者都认为“道德性”是媒介素养的重要评判准则。
  4.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如何培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评析下面的新闻报道。
  中老铁路带火出国短途游
  张雁群黄远飞雷雨苏瑞栋卫海林张雨晨
  6月10日,记者从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端午节假日3天,磨憨铁路口岸共计验放出入境旅客1628人次,同比上升28.29%。
  据悉,自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以来,因其经济、便捷、舒适的特点,成为许多中外旅客前往中国和老挝学习、经商、旅游的首选出行方式。据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自开行以来,截至6月10日,磨憨口岸共计验放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旅客超21万余人次。
  “自今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开通中国西双版纳至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旅客列车以来,因路程短、时间短,出境到老挝和入境到中国旅游的人增加了很多。”西双版纳海外国际旅行社导游李世玲告诉记者。
  为切实做好节假日期间出入境旅客的边检查验工作,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针对出国短途游旅客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勤务模式,科学调配警力,设置现场“咨询流动站”,全面加强与有资质的旅行社的沟通联系,积极推出开通老年便捷通道、旅游团网上预报、前置《外国人入境查验卡》填写点等便民利民措施。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其背后是媒介载体和社会价值取向”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可知,社会提供的媒介载体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素养养成的背后”,即素养养成的原因,而非其构成。
  B.“因此‘报章体’具有了评说性”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我们据此可以判断在新媒体时代,‘评说体’即将成为新的媒介语言范式”可知,“评说体”是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语言范式。
  D.“但催生出了‘多数人的暴力’”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放大‘多数人的暴力’的破坏性”,可见“多数人的暴力”此前就有,并不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产物。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父亲住进桑杰家的帐房纯属偶然。那一天上午,在沁多公社的康巴基,公社主任角巴嘿嘿一笑:“科长藏话说得这么地道?”父亲也是嘿嘿一笑,连表情都成了地道的藏族人:“我现在除了缺个藏族人的名字,跟藏族人没有两样啦。”“名字好办,”角巴想了想说,“强巴,我看你就叫强巴科长。我过世的阿爸和爷爷都叫这个名字,你叫这个名字一点没错。”父亲弯了弯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