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54张。苏教版模块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专题解读及教学建议并配有幻灯演示。
约11970字。
《月是故乡明》专题解读及教学设计
泰顺一中 林典琳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
——王栋生《不跪着教书》
一、专题解读
(一)专题结构(由5部分组成)
1、专题名称:月是故乡明(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都有一个关键词,如“青春”“教养”,本专题从名称便可看出是围绕“故乡”展开)
2、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永恒的主题”。
这相当于老教材的单元说明,老教材的单元说明基本上是介绍单元知识特点、学习要求等。而新教材的专题导语显得人文性很强,符合新教材的特点。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把握研读文本的方向。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回望,故园是我们的目光唯一永远不变的方向。都说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生是故乡人,死是故乡鬼。相信故乡这个话题会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习板块:2006版
◎漂泊的旅人:《想北平》老舍、《我心归去》韩少功、《乡土情结》柯灵
◎乡关何处:《前方》曹文轩、《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两大板块5篇学习材料.这5篇全部是新课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作者分别是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叶,时代的烙印多少体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5篇课文多角度表达了“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在备课上会有许多新鲜感,但因对教材的不熟悉可能也要占用较多的备课时间。
4、积累与运用:为了增加积累,整合知识,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应用能力,新教材每个专题都开设了“积累与运用”栏目,相当于老教材的课后练习。从设置的题目来看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小型演讲比赛便体现较强的工具性,对文本的研习体现人文性。)
5、写作(写作指导、写作实践):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2006版与2005版有所不同。2005版只有写作实践而没有写作指导。说明在作文教学中写作指导还是不可或缺的。
先结合课文分析“夹叙夹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并从专题的特点出发拟了三个话题:“静听回声”、“在路上”、“在远方”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写作实践。
关于作文《实施意见》中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在批改和评价方面要下功夫。
总之,专题的总体编排非常强调综合整体性,强调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人文性显得很强。有些术语发生了变化。
(二)专题目标
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目标方向:阅读与鉴赏,表达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