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小麦和大麦)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说明小麦在商代已经得到重视。
在商代以后的文献资料中,麦的出现更加频繁。鲁庄公七年(前687年)经、传及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经文记载鲁国“无麦、苗”“大无麦、禾”,即发生在今山东半岛曲阜一带的两次不同程度的小麦歉收。鲁文公十七年(前610年)传文又云“齐人将食鲁之麦”。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传文记载周、郑交恶,郑国贵族祭足率领军队伐取“温之麦”。温是东周的畿内采邑,位于今河南温县南。鲁成公十年(前581年)传文记载晋景公病重,欲尝新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传文记载楚国“将取陈麦”,掠夺位于今河南淮阳的陈国之粮食。这些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正由于此,晋悼公的兄长因“不能辨菽麦”而被嘲讽为“不慧”(《左传》成公十八年,前573年)。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传文有“麦麴”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麴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以上记载说明在东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小麦显然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到了汉代,政府曾专门派人进一步推广小麦种植。
大部分历史和考古学者根据不同的证据,认为小麦在中国北方农业和先民饮食中很早就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也存在不同观点。如有学者认为自传入中国数千年来,小麦在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一直低于粟,处于杂粮地位,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唐代中期。
通过对古代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的综合梳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北方主粮的变化最初很可能发生在东周时期,到了汉代这一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小麦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明显提高,但是尚未能够取代粟的主导地位。
东周时期不同阶层人群的同位素数据对比结果表明,主粮的变化最早发生于郑韩故城内底层人民。这些人应当是受特殊社会环境下的食物供应压力影响,开始转向食用小麦。汉代小麦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与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供应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小麦加工方式的改变有关。虽然东周到汉代的文献对小麦有频繁记载,并且汉代政府曾专门推广小麦种植,但小麦在这一时期相对于粟仍然处于次要地位,其重要性不宜过分拔高。而小麦最终取代粟的主粮地位,应发生在汉代以后,这还需要用更多晚期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来进一步明确。
(摘编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据考古专家证实,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开展农作物耕种。距今8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了碳化粟米粒,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黄河下游、长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商代以后的文献资料中,“麦”频繁出现表明小麦在当时已被大量种植。
B. 在周代时期,人们已经种植“稻”“粟”“麦”“菽”“黍”等多种农作物。
C. “五谷”“九谷”“百谷”等说法,表明夏商周时期农作物种类多,粮食结构优化。
D. 秦汉时期 农作物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涵盖了粮食、蔬菜和油料等类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骨文主要是用来记录作物种植和收获的文化遗存,其关于小麦祭祀活动的记载,是证实商代种植小麦的可靠史料。
B. 在鲁宣公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通过蒸麦的方式酿制酒曲,这说明当时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开始过剩。
C. 根据同位素数据可推测,东周时期生活在郑韩故城的底层人民因特定环境,在饮食中将小麦从杂粮逐渐转为主粮。
D.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时期,农作物呈现出种类从少到多、种植体系与技术从不稳定到稳定的整体发展趋势。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小麦在商周时期已经得到重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严重饥荒,但当时麦子尚未成熟,“民病”。
B. 董仲舒向皇帝上书,建议朝廷尽快督促关中地区的人民种植小麦,不可错过时节。
C. 《毛诗序》称,周朝的大夫见到故都的宗庙宫室倾覆,而其遗址的上面长满了茂盛的黍子。
D. 《诗经・魏风・硕鼠》直呼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硕鼠,并发出警告:“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4. 研究古代粮食作物种植,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类型的证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请谈谈材料内容对今天的粮食生产有何启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麦’频繁出现表明小麦在当时已被大量种植”错误,“麦”在文献资料中的频繁出现只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小麦种植,不能得出“小麦已大量种植”的结论,选项主观臆断。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A.“甲骨文主要是用来记录作物种植和收获的文化遗存”错误,材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懒人
老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在我的经验中,他是世上第一个懒人,因此我对他很注意:能上“无双谱”的总该是有价值的。
幸而人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所以我成了他的好友。
他的话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