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280字。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他对《红楼梦》叙事冠以春秋笔法,便是善用微言曲笔。一切叙述都是客观的,读者对于客观叙述文字经过反复玩味才能探幽索隐,弄清楚作者真意所在。
  《红楼梦》的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曹雪芹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的故事,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如何,首先要向读者交代,但曹雪芹并不直接出来叙述,而是让京城的古董商人冷子兴来讲述,即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其中提到贾宝玉,说他衔玉而生,聪明乖觉,偏偏喜欢女儿、厌恶男子,将来是色鬼无疑。冷子兴担任叙述者,但他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用口叙述,这是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作者委托作品中的人物用眼描述。冷子兴的演说,是对贾氏家族的宏观叙述,走近贾氏家族荣宁二府作具象微观的扫描,则是第三回由黛玉的眼睛来完成的。从荣宁二府的府第华贵气象和地理方位,到内院建筑、陈设和大家气度,都作了具体而传神的叙述,随着次第描述了贾母、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等人;又转入邢夫人和王夫人的小院,最后回到贾母的住所,用一双少女的眼睛描绘了第一次登场的“色鬼”贾宝玉。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如同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要多次皴染方能奏效。譬如贾宝玉,冷子兴说他是色鬼,林黛玉见他清俊风流可亲,第十四回北静王见他秀丽风雅,大有可为。综合各人所叙,便是贾宝玉的立体影像,而这恐怕才是作者的观点。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关键是两个“随意”。因为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水浒传》常是全知性的客观叙述,《红楼梦》却不同。上述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拜访各位长辈,见到各个姐妹,直到见到贾宝玉,叙述的视点始终在林黛玉那里,一切均为写林黛玉所见、所闻、所想。这一段的叙述者是林黛玉,视点既无转移的情况,内心隐衷的代述也仅限于林黛玉一人。我们细读《红楼梦》,不难察觉它的文本的主要成分是对话,心理描写并不很多,就是这有限的心理描写,也主要集中在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也就是说,作者没有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曹雪芹对此有高度的自觉,他在第一回谈到他的创作宗旨和方法时,就明确地宣言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似乎他只是据事迹实录。他确实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于他的完美的呈现式客观叙述,使许多人误以为《红楼梦》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家庭生活的实录,于是去探寻人物的原型,去寻考大观园的原址。
  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孔子编纂《春秋》,是有鲁国旧史作底子的,孔子以旧史作底,并不因袭和照抄旧史,他在王道之大义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这种意旨所确定的体例对旧史材料首先进行取舍,这就是笔则笔,削则削,笔削之间大有文章。
  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这个笔法可以说贯穿在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描写的始终。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历来红学家争论不休。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虑,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黛玉和宝钗都住在贾家,其性质并不相同,黛玉是寄人篱下,在满门上下都是势利眼的贾家,她的感受可想而知。宝钗随母亲和兄长却是借住贾家,一应日用供给皆由自家开支,她在贾家上下的眼中是尊贵的客人。宝钗项上有金锁,据说这金锁须有宝玉配对,即金玉良缘。宝钗和黛玉对贾宝玉都有情意,从婚姻上说,宝钗以她的家庭背景和金玉良缘之说,占有绝对优势。林黛玉在情感上远远优于宝钗,但在婚姻上却处于绝对劣势。曹雪芹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
  (摘编自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叙事善用微言曲笔,读者需要经过反复玩味才能探明作者的真正意图。
  B. 《红楼梦》中叙述者的角色常由书中人物担任,这样作者就隐藏在了叙事者的叙述中。
  C. 《红楼梦》叙述视点相对固定,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述者不随意进入角色内心世界。
  D. 《红楼梦》的叙事方式遵循春秋笔法,作者只是直接实录事件而不流露任何评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中,客观叙述有限知性的特点,所以读者在理解作品时,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叙述者的视角和立场。
  B. 《红楼梦》中冷子兴对贾宝玉进行了评价,但这并不等同于作者的观点,读者需结合其他叙述者的描述来理解宝玉的形象。
  C. 《红楼梦》的作者根据创作宗旨对情节和人物刻画的详略进行了有意取舍,这就是将实录和褒贬统一在“笔削”中的运用。
  D. 《红楼梦》的文本中,对话成分有很多,而心理描写则相对比较少,所以作者就不能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 下列各项中最不符合《红楼梦》善用“微言曲笔”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开篇作者自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B.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贾琏“于世路上好机变”,第四十四回贾宝玉却说贾琏“俗”。
  C. 第十七回,贾政率领众清客以及贾宝玉到大观园内巡视题咏,展现了大观园景象。
  D.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每次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景象,她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
  4. 请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5. 根据材料的观点,请分析《红楼梦》中作者是如何隐含地表达对林黛玉的偏爱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红楼梦》中叙述者的角色常由书中人物担任”错误。由材料第二段“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可知,应该是《红楼梦》中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叙述者的角色常由书中人物担任,并非整部作品叙述都如此,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名叫伊万•德米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戏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于是……啊嚏!!!诸位看得明白,他打了个喷嚏。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农民固然打喷嚏,警察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品文官偶尔也要打喷嚏。大家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手绢来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