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5份。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小练 : 现代文阅读 (1)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信封里的儿子
  司玉笙
  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画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哭着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
  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
  1950年秋,部队来到东北整训。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或决心书。他比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
  他也笑了:“咱俩就是一个人。”
  趁着一个休息日,班长说:“趁出国前咱也去街上照个相,留个念。”
  于是就去了。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一寸;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两寸。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
  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
  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
  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随部队急行军到了指定区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
  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别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他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个星期方才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
  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能下地活动时,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个把月,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接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
  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
  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
  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儿。护理人员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了,不舒服?”
  “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
  肩着背包,提着网兜,他按着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中年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
  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
  1.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根受班长刘兴根的教导、关心和影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结下的深厚的兄弟情谊,跟亲兄弟的感情一样真挚、浓烈和醇厚。
  B.医护人员误认为“他”是“刘兴根”,是因为“别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以及“他”每天对着班长照片进行“整容”,神似班长。
  C.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刘敬根的情感愈加真切,由接受班长的临终嘱托,到为班长母亲养老送终,完成“儿子”角色的转变。
  D.退伍老兵廖良开替战友默默尽孝多年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行动诠释了信守承诺的美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班长耐心地教刘敬根识字,视他为亲兄弟,既写出班长对刘敬根的爱,也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结尾“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以“雪地梅花”比喻信封上淡淡的血迹,比喻生动形象,意蕴丰富深远。
  C.小说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还运用插叙交代班长母亲前几年瞎了眼的情况,使小说叙事既条理清晰,又避免行文呆板。
  D.小说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真切,如“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话语平易,体现了刘敬根的拳拳之心。
  3.小说主人公“他”叫刘敬根,其事迹令人动容,请结合文本一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4.两则文本主要内容类似,相较文本二的消息而言,小说《信封里的儿子》艺术表现力更强。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是时代所唤、现实所需和群众所愿,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小练 : 现代文阅读 (3)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巨翅老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的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一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门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
  ……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小练 : 现代文阅读 (15)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言是不可信的,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比如,很多人都说,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恩格斯也认为,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上学时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也有很多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当作历史书来读。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文学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其实从哲学意义上说,文学中虚构的真实有时比现实的真实更鲜活、更可靠。中国古代主流评论一直否认小说的地位,把小说视为小道、小技,显然是一个文学错误。
  那些现实中的材料、物证,都是速朽的,经由虚构所达到的心理、精神的真实,却可以持续地影响后世。曹雪芹生活的痕迹早已经不在了,但他所创造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现在读起来还如在眼前,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因此,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还要有小说家所书写的历史——小说家笔下的真实,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如果没有这些血肉,所谓的历史,可能就只剩下干巴巴的结论,只剩下时间、地点、事情,以及那些没有内心生活的人物。历史是人事,小说却是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呢,写的更多的是小民的生活史——这种生活,还多是俗世生活。俗世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霸王别姬”时项羽唱歌的情景,“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项羽本纪》里很著名的一段。项王哭了,怎么个哭法?眼泪是“数行下”,不是一行,是好几行往下流。旁边的将士也跟着哭,哭到什么程度呢?连脸都仰不起了。画面感多强啊,但这不是历史,而是文学。
  历史的真实有时需要借助文学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