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40字。
《与妻书》参考资料
1 .课文解读。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林觉民 (1886 — 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 13 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人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就读期间,他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阅读《苏报》、 ( 警世钟》等进步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参与领导清末福州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他在福州的谢家祠组织过读书社,鼓吹革命思想,还在一家外国教堂附近试验炸药,想用来组织武装暴动,可惜没有成功。 1 卿 5 年,林觉民留学日本,人读庆应大学,学习哲学。不久,他就加入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与资产阶级保皇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写作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翻译《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留日学生常常聚在一起,谈到祖国面临列强入侵;:民不聊生的现状,禁不住痛哭流涕。林觉民对此愀然变色,说道: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 ”
1910 年,孙中山先生发动广州起义,因准备不足,失败了。孙中山先生接着制订了翌年在广州起义的计划,致电在日留学生、华侨积极响应,林觉民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在香港的起义统筹机关里,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喜不自禁地说: “意洞来,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林觉民回福州后,与福建支部总干事林斯琛等人秘密会商,布置了福州、厦门响应广州起义计划,他在福州只停留 10 天,于 4 月 17 日率领福州革命党人刘元栋等十余人为第一批先行赴穗聚义。林觉民回闽还肩负运送炸药赴粤的任务。
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人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
广州起义前夕,部分革命党人对起义缺乏信心,林觉民慷慨陈词: “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者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之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乎”、 “故谓吾辈死而同胞不醒者,吾绝不信也”、 “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 ! 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 ”他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决心,·给了同志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