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80字。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类
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B.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C.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抱怨老百姓,特别是朝廷上的士大夫更加如此罢了。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十二章》)
译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虚饰浮夸,文采超过质朴就会粗野鄙俗。
二、情景默写
2.根据情境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叙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其中“ ,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然后紧接着对保守派谬论分别驳斥,一一为变法正名。
(3)在古典诗词中,中国文人多用“扁舟”或“舟”的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淡泊世事的情感,如“ , ”。
3.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辈青年虽生逢盛世,但仍应肩负重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正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言“ , ”。
(2)《春江花月夜》中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二者都是通过明月来遥寄相思之情。
(3)《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以“ , , ”三句说明盘庚面对群起而怨恨自己的人,坚持实施计划的做法,并借此典故表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决心。
(4)《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渔船”情态的的词句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 ”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 ”的快意。
(6)古诗词中的“西风”一般指秋风,如“ , ”两句,就用“西风”来指秋风。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没有他者的个人注定是孤独的,没有他者的社会必然是封闭的,那么,没有他者的文学则毫无疑问是无法打开视野的。要准确而全面地了解鲁迅,不仅需要了解“魏晋文章”,而且需要了解“托尼学说”;阅读叔本华虽然不是读懂《红楼梦》的必要前提,但要真正理解早期王国维特别是他的《红楼梦评论》,叔本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