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510字。
15.《我与地坛》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忧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节选自《我与地坛》)
1.下列句子中的“这么”和选文中的“这么”,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就这么些了,你要全拿去。
B.你这么聪明,一定能考上大学。
C.以前的时候,我们都是这么过的。
D.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
2.分析“慢慢走”“呆呆地”两处细节描写各自的表达效果。
3.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分析选文中画横线部分,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真的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4.文中“母亲已经不在了”出现了三处,请结合文本谈谈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将文中加点的“雾罩的”“骄阳高悬的”“处处虫鸣的”“鸟儿归巢的”四个词分别改为“美丽的”“炎热的”“吵闹的”“寂静的”,原文和改文表达效果哪个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文字运用Ⅱ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